2023年7月,贵州一位农村妇女王秀珍出门割草后失去联系,家人焦急寻找,邻居熊某主动帮忙张贴寻人启事,每天到王秀珍家打听警方进展,还常在她家吃饭,没人怀疑熊某,大家都觉得这人热心,后来警方抓获熊某,才知道是熊某埋藏了王秀珍的尸体,用石头紧紧压住,石头重量达到一百五十三斤。

这人和王秀珍认识了两年多,关系变得不太对劲,他经常打电话给王秀珍,可王秀珍突然就不接电话了,还把他拉黑了,他连着打了快六十次电话,一次也没接通,他觉得被甩掉了,心里憋着一股火,越想越生气,最后动了杀人的念头,这事不是因为钱,也不是因为吵架,纯粹是感情上受了打击,一时冲动做出来的,这种情绪失控挺吓人的,尤其是在熟人之间,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法院判处这名罪犯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同时限制减刑,但死者家属不接受这个判决结果,认为缓期执行相当于没有给死者一个交代,他们在九月申请再审,高级法院当天就立案受理,至今还没有作出新的判决,我认为这类案件判得重一些,能够对受害者家属和公众都有所交代,但法律注重程序和证据,不能只凭情绪来处理。
这件事最让人心里发凉的,是王五利用大家对热心人的信任来打掩护,村里人都觉得他帮忙是件好事,没想到他其实在盯着警方的动向,这种伪装实在隐蔽,连受害人的家属都被蒙骗过去,以后要是有人失踪,不能只看谁最积极,还要留意那人的举动有没有异常,官方也该建立一套筛查办法,不能全靠家属自己判断。
电话记录成了破案的关键线索,警察从六十多个未接来电里看出他的心理变化,一开始只是试探,接着变得焦虑,最后转为决绝,过去乡村案件主要靠口供和现场物证,现在数据也能提供信息,这说明技术手段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处理情感型犯罪时,数据比人的话更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