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刘兰芳现状曝光:住北京破旧楼房商演不敢停,俩儿子都已去世

2025-09-13 17:10  头条

81岁的老人站在斑驳墙壁和杂乱线路中间,手里攥着写满字的行程单,下一站要去商业演出的场地。

这位老人是刘兰芳,曾经用《岳飞传》让大江南北都听得入迷的评书艺术家,

如今住的房子已经有几十年历史,家里连张正式的茶几都没有,却还在每月排满演出,奔波在不同城市的舞台上。

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不停歇?得从几年前说起。2023年,她55岁的儿子王玉走了,胃癌熬了四年还是没留住。

王玉也是干曲艺的,跟着侯耀文学相声,在圈子里也有些名气。

家里剩下的长子王岩快六十了,自己家的日子刚够过,不光帮不上父母,有时候还得靠刘兰芳贴补。

家里还有个85岁的丈夫王印权,也是曲艺行当里的人,现在背驼了,声音也弱,行动慢得很,事事都得刘兰芳操心。这些担子压下来,她没法停下演出的脚步,毕竟一家人的开销,还有丈夫的照顾,都得靠她跑场挣钱。

还记得王玉走的那天,刘兰芳本来在沈阳准备"沈阳相声大会"。上台前接到消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没掉下来,照样上台把节目演完了。

到了11月15号,原定的演出也没推,该上台还是上台。她总说,艺人得对得起观众,不能因为自己难受就把场子撂了。这种劲头,跟她当年干事业的时候一模一样。

1979年播《岳飞传》那阵,她把文言和白话掺着用,韵文跟口语混着说,打破了老说书的规矩,一下子就火了,那时候大家都说"男听单田芳,女听刘兰芳"。

后来她承包鞍山曲艺团,带着两百号人一年演几千场,要养着40个退休的和40个没工作的年轻人。再后来去中国文联当书记,八年半时间一场商演都没接,一门心思处理行业里的事儿。

现在她的行程单有多满?拿本工作笔记翻开看看,24号去重庆讲学,下午就得飞济南;26号到潍坊演出;28号晚上在泰安;29号回北京;转天1号又要去临清参加山东快书展演。

这样的本子一年用一本,攒了几十年,堆起来有厚厚一摞。就连坐飞机的时间都不闲着,提前上网查当地的资料,城市有什么特点、老百姓过得怎么样,都揉进评书里,说出来才跟观众贴得近。

除了跑场,她在家的时间也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七点起床就开始背新稿子,八点半去公园站着练嘴,背不下来就不回家吃午饭。

晚上经常写到凌晨两三点,饿了就冲杯蛋白粉喝。为了能扛住这份辛苦,她十几年没碰过饮料,巧克力也不吃,一顿饭只吃一两主食,再爱吃的菜也只夹一小块,还特意先吃水果再吃饭,肚子填半饱就停嘴。

家里的装修还是上世纪的"老黄风"样式,暖气是早年的片式,客厅没装立式空调,就挂了台挂机,能省点空间也能省点电费。平时写东西就在一张绿色的简易圆桌上,沙发是老式的,上面铺块像床单的布,可她坐在那儿写稿子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委屈。

她不光自己干,还带着一群人搞曲艺。门下有68个弟子,18个学东北大鼓,50个学说书。就连15岁的孙子也跟着学,考上了曲艺学校。作为北京评书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每年给她发津贴,可她不想在家闲着,去年刚说完《齐桓公老马识途》,今年又在琢磨河北乐亭县的新段子,怕手艺生了,还把《打界山》这些老段子捡回来重新练。

有意思的是,这位老艺术家还爱追网络小说,尤其喜欢穿越题材的,每天都要花50块钱打赏作者。她不乐意听有声版,总说那些主播没自己说得好,可又佩服这些年轻作者有文化,把"制造悬念"的门道摸得透透的。家里墙上挂着张1984年的照片,是陈云同志接见曲艺工作者时拍的,那时候她是里面最年轻的一个。现在照片里的侯宝林、骆玉笙这些前辈都走了,就剩她还在台上说评书,一开口还是当年那股劲儿。

每天她出门的时候,丈夫王印权都会站在门口看着她下楼;等她快回来的时候,老人又会提前在门口等着。两人1965年结婚,那时候穷得很,租了个10平米的小屋,一个月5块钱房租,俩人行李搬一块儿就算结婚了,连块糖都没给别人分。现在刘兰芳还是什么都会干,煎炒烹炸拿手,还会做衣服做鞋,以前家里人的头发都是她给剪。有时候写评书,她上半夜写,丈夫下半夜帮着改。这么多年过去,日子还是过得简单,可她只要一拿到醒木,一开口,就还是那个能让听众入迷的评书艺术家。

那接下来呢?她的行程本上还会继续写满演出安排,可能下个月又要去新的城市,可能还会有新的段子琢磨出来,也可能还会在飞机上查着某个地方的资料。只是不知道,等她再站在舞台上的时候,会不会又把新听来的穿越小说里的小技巧,悄悄融进她的评书里?而那些听她评书长大的人,再看到80多岁的她还在台上坚持,心里又会想起自己当年守着收音机听《岳飞传》的日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