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就怕九月初一是晴天”,有啥征兆?

2024-10-02 14:08  头条

古人根据农历九月初一的天气情况,来预测未来天气变化情况。因为古代天文科学不发达,只有靠看云识天气,通过农业生产和观天象,总结天气的变化规律,进而形成农村谚语和俗语流传下来,给后人农业生产留下提示。

农村谚语:"九月初一雨,冬月少雨水。"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农历的九月初一下雨,预示着到了冬天的月份雨水就比较少了。冬月是指着冬天的三个月,这里主要指的是冬季或者冬天。

九月初一下雨,预示着强冷空气或者寒潮已经到来了,天气变的寒冷了。冷空气遇到还没有撤退的暖湿气流,很容易形成有效的降雨。一旦强冷空气来了,冷高压就会控制着大气层,暖湿气流就被赶到南方,所以很难形成有效的降雨,这样冬天就显得清冷,也就很少有雨雪了。

农村谚语:"九月初一晴,来春雨雪多。"

这句谚语与"九月初一雨,冬月雨雪少",字面意思虽然是相反的,但是共同描述的农历九月的天气预测未来天气的情况。意思是说农历九月初一是晴天,来年的春天雨雪就特别的多。

原因也很好理解,九月初一这一天是晴朗的天气,也就是冷空气还没有到来,或者还没有控制着大气层,九月初一天气非常的暖和。这样就表示冷空气推迟到来的时间,暖湿气流还没有向南方撤退。

按照季节性的冷空气到来,比如立冬冷空气的势力到来,就会更加的强劲,遇到了暖湿气流就会形成有效的强降雨或者强降雪,会使得空气含水量高,这样的空气湿度一直到来年春天都是雨水多的天气。

九月初一,下雨好还是晴天好?

农村谚语:"九月初一晴,乞丐遍地行。"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农历九月初一是晴天,到处都是要饭的,在讨要饭吃。

这种现象只是古代的现象,因为那时候农业生产技术特别的落后,粮食产量非常的低,所以会出现靠天吃饭的现象。因为那个时候一旦遇到了天灾,当年生产的粮食不够老百姓当年吃的,更别说有陈粮了!

为什么九月初一是晴天,乞丐就会多呢?农历九月初一是收秋和秋种的黄金季节,晴天对于农民收获庄稼是极其有利的,能够及时的晾晒粮食。但是大部分九月初基本上粮食已经收获完毕,更重要的是种植越冬小麦、大麦、油菜籽、大蒜等。

可在北方一旦进入秋天,秋高气爽,就会迎来秋旱。秋旱对于农民种植粮食是极其不利的,因为那个时候就是靠天吃饭,所以这个时候需要降一场及时雨,土壤墒情好了才能够种种子才能够及时发芽,否则干燥的土壤种上种子也没有用。

对于南方来说,到了九月初天气还是比较暖和的,一般种小麦、油菜籽要在农历十月份。九月初的天气,南方雨水也渐渐的少了,天气变的晴朗起来,可以说南方一年中最舒服的一个月了,雨季也停止了。但是晴朗的一个月的时间,就会使得土壤干燥了,到了农历十月种庄稼也需要下雨,所以农历九月初下雨,对于南方种庄稼是非常有利的。

今天是九月初一,天气情况如何?有啥预兆?

根据最新的气象预报信息显示,今天我国大部分以晴朗天气为主,预计降水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新疆北部山区和南部边缘、黑龙江东北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海西南部、四川中南部、云南和海南岛的地方有雨夹雪或小到中雪,或小到中雨。其中新疆北部山区有大到暴雪。

但从今天开始,我国受到北方强冷空气的来袭,给我国造成大面积的强降温。内蒙古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东部、新疆北部、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中西部地区有霜冻,气温下降到零度以下。

农村谚语:"九月初一下霜害人,来年粮食空苍苍"。

这句谚语是说农历九月初一有霜会害人,预示着来年粮食减产,粮仓里空荡荡的。

意思是说九月初一冷空气提前到来,气温下降非常厉害,这对于农民正种植越冬的小麦等农作物是极其不利的,容易造成幼小的小麦苗被冻伤或冻死的现象,至于造成来年粮食减产。

农村谚语:"九月初一打了扇,小麦多收几担"。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农历九月初一是晴天,天气非常的暖和,中午高温炎热还要扇扇子,这预示着来年小麦会获得大丰收。

对于今天的天气情况来说,受冷空气的影响,我国北方和西方天气比较冷,有霜冻。但对于华北南部、江淮、黄淮、江南、华南一带,天气还是比较暖和的,中午温度最高能在30度左右。以上这些地方今年也是晴朗的天气,也预示着来年粮食丰收。

看待任何问题都需要两面分析。有的谚语认为九月初一下雨好,有的谚语认为九月初一晴天好。其实这主要根据当地的天气和气候的状况,如果当地在农历八月雨水多,那么就希望九月初一晴天,利于农民种植越冬的小麦等农作物;如果农历的八月,就是雨水少,干旱比较严重,这就希望农历九月初一下雨,有利于土壤湿润,多种小麦等农作物!所以看待任何事物以事实为依据,因地制宜,谚语的说法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今天是农历的九月初一,我国天气大部分以晴朗天气为主,这是一个好的预兆,预兆来年风调雨顺!因为今年气候非常特殊,我国大部分地方雨水较多,秋旱不是特别的严重。对于山东东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地方,秋旱还是比较严重的,希望下一场雨播小麦种子!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