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印度空军再度传来坏消息:一架老旧的"美洲虎"攻击机在拉贾斯坦邦执行训练任务时坠毁,机上两名飞行员不幸遇难。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美洲虎"战机的第三起坠毁事故。然而巧合的是,就在坠机前一天,印度媒体还在胡言乱语,表示5月初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并未击落阵风战机,而是被一种"诱饵弹"所欺骗。印度一边拼命否认失败,一边却屡屡被事实"啪啪打脸"。
▲印度媒体谎称被击落的是"诱饵弹"
据印度国防研究机构网站最新文章援引"前F-15飞行员"瑞安·博登海默的说法,在所谓"辛杜尔行动"中,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斗机使用以色列X-Guard拖曳式诱饵系统,成功干扰了歼-10CE发射的霹雳-15E导弹,让对方误以为成功击落阵风。更荒诞的是,这名"飞行员"甚至称这场行动是"现代空战中最精彩的欺骗战术"。
问题是,这种说法除了靠嘴,没有任何证据支持。首先,X-Guard系统原本为美制F-15/F-16等战机设计,法国达索从未为阵风开放整合接口。其次,从所有印度阵风战机的公开照片中,从未见到安装诱饵系统的结构部件。而且,阵风残骸(BS001号)已在地面被拍摄,成为"铁证"。既然印方有能力回收"幸存阵风",为何不把它摆出来"打脸"?答案可能只有一个:它真的被击落了。
▲如果击落的是"诱饵弹" ,那这垂尾残骸是谁的?
面对印度媒体的神操作,连达索公司都看不下去了。该公司CEO一度声称"阵风是自己出故障坠毁,而不是被歼-10所击落",但随即公司紧急发布声明澄清,否认CEO曾发表相关言论。一边否认,一边又撤回,种种迹象表明,印度空军和法国方面在掩盖阵风损失方面,存在严重的口径不一致。
有意思的是,这一波宣传"神话诱饵系统"的热潮,看似在为印度"洗地",实则最大的赢家可能是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借用"前飞行员"的身份,制造所谓"诱饵战术胜利"的舆论,极有可能是为推销X-Guard系统打开市场做铺垫。
▲达索公司否认CEO曾发表的相关言论
而就在印媒大吹"战术胜利"的次日,印度空军却又用事实打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一架"美洲虎"攻击机在训练中坠毁,两名飞行员身亡。且不说这已是今年第三起类似事故,更令人唏嘘的是--"美洲虎"这款飞机自1979年开始服役,至今依然在印度空军一线挣扎,其机体疲劳与技术落后早已被多次诟病。
虽然印度政府一再强调将对"美洲虎"进行现代化升级,包括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头盔显示器、ASRAAM导弹等先进设备,但这架战机原本就是为冷战时期低空对地突击设计,机体寿命和结构强度早已不堪重负。再先进的航电系统也无法掩盖其"飞行棺材"的本质。从现场目击者听到"空中巨响"到发现残骸大面积分布来看,这次事故极可能是高空解体而非普通坠毁。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美洲虎"早就到了非退役不可的地步。
▲"美洲虎"坠机现场
从种种细节来看,印度方面在处理"阵风被击落"这一事件上,始终想掩盖败绩。然而,空战残骸、敌方战机雷达锁定记录以及地面目击证据都说明了:印度确实在空战中损失了至少一架阵风。讽刺的是,印度空军一方面高调宣扬"X-Guard诱饵弹成功骗过霹雳-15E",一方面却拿不出任何技术参数、实战视频、图像或飞行员陈述来佐证;反倒是巴基斯坦空军默默拿出确凿证据,用行动事实击溃了印方的舆论防线。
更让人担忧的是,印度当前的军队现代化。"美洲虎"这样的老机型在全球早已退役,仅印度仍苦苦维护,不但耗资巨大,战备效率还严重下降。用老旧平台硬塞先进雷达和导弹,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可即便是阵风战斗机,也并非无懈可击。其虽然具备较强的机动性和电子战能力,但面对歼-10CE配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霹雳-15E超视距导弹时,其技术优势已被迅速追平,甚至在某些作战环境中落于下风。
▲印度空军"美洲虎"攻击机
一架被击落的阵风,不会因"吹成诱饵弹"而变成胜利;一架又一架坠毁的"美洲虎",更不会因"升级改造"而重焕青春。空战从来不是嘴炮能解决的事情,真正决定胜负的,始终是战机的性能、体系作战能力和飞行员的训练素养。印度媒体与其靠编故事自欺欺人,不如将舆论资源用来推动真正的装备现代化改革。否则,下一次"诱饵弹"出场时,还不知道要搭上多少飞行员的生命,才换来一丝"体面"的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