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并且我国也不例外。
据《中国肥胖症防治及减重手术白皮书2023》的数据显示,
有超过一半的中国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儿童属于超重或肥胖,
重度肥胖症患者超过1200万。
超重肥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
同时还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并直接或间接增加医疗支出和社会经济负担。
特别是儿童肥胖,会导致身高受限、性发育不良、性早熟、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多种疾病。
七八十岁的大爷大妈健步如飞,有的年轻人却一个蹲下起身两眼发黑?
当代人的身体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大作:
上班时屁股与椅子上演"人椅情未了",下班后手指和外卖App开展"生死时速",周末和床铺签订"永不分离"协议。
如此循环往复,有人把自己修炼成了"米其林轮胎人"。
管理体重,有什么好办法?避免走入哪些误区?如何科学判断是否肥胖?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省会多家医院的专业人士,请他们进行解答。
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挥戈表示,
两个指标要关注:
一是体重指数(BMI):≥24千克/平方米,为超重;≥28千克/平方米,为肥胖,例如,身高 170 厘米的人,体重超过81公斤即为肥胖。
二是腰围指标,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提示内脏脂肪超标。
然而,科学减重不是快速消瘦,而是设立小目标如3~6个月之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5%,
且遵循营养干预、运动处方、医疗支持的三大原则,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