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上午,整个广场人头攒动,气氛庄重。这次阅兵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的风貌,更传递出一种明确的信息:中国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让和平被轻易打破。很多外国领导人到场,大家都看到了一个强大、稳健、而且坚定的中国。
最抢眼的还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天活动结束后,他一句话引发了媒体关注。普京说:"所有这些活动都很精彩,非常棒,水平很高。"这17个字的评价,看似简单,但要放到当前的国际局势里,就显得格外有分量。毕竟,现在的俄罗斯正遭遇西方的制裁和外交压力,普京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大舞台上亮相,并且给予高度评价,本身就是一种信号。尤其是普京带来的阵容不小,三位副总理、十多个部长,还有一大批企业代表,涵盖能源、农业、科技、经贸各方面。这摆明了就是要在中国的平台上,展示中俄合作的深度。
此外,两国领导人在会晤中还明确表示要深化战略协作,共同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可以说,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双边合作,而是通过大阅兵这种国际瞩目的活动,把两国的立场公开亮出来。这对外界来说,等于是一种宣示:中俄的关系在复杂局势下更加紧密。
普京为什么要这么高调?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俄罗斯在经济和外交上确实遇到了麻烦。欧盟已经通过了18轮对俄制裁,美国更是对俄祭出6400多项措施,连印度买点俄石油都被美国罚关税,普京本人甚至被国际刑事法院通缉。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需要找到突破口。中国的主场外交,就给了普京一个机会。他通过密集的会谈,巩固老朋友,发展新伙伴,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
与此同时,日本的表现也引人注意。阅兵结束后,日本官房长官林芳正在记者会上表态,说日本"绝不重蹈战争覆辙",会坚持走和平道路。这话一出,立刻成为焦点。要知道,日本之前对中国举行阅兵并没有什么积极表态,甚至有点冷淡。但短短几天态度转变,这释放了一个信号。日本很清楚,面对中国展示出来的军事实力和坚定姿态,再去装作"看不见",不符合现实。
就像中国这次阅兵亮相的装备,尤其是几款高超音速导弹,让外界震动不小。鹰击-15、鹰击-19、鹰击-17、鹰击-20,覆盖了从海面到高空的各类打击方式。这对依赖航母的美国和日本来说,冲击力巨大。有媒体就指出,美军以前说航母反应窗口是20分钟,现在被压缩到5分钟以内,换句话说,这种"快弹"让传统的防御体系大打折扣。日本当然清楚,如果真有冲突,美军未必可靠。
经济层面,日本更不可能和中国彻底对立。上半年中日贸易额突破1500亿美元,日本不少企业公开反对"脱钩"。对日本来说,中国是不可或缺的市场。加上美日之间在军费、驻军经费上争执不断,日本在对华问题上就更需要谨慎。林芳正的表态,就是在这种压力下的一种调整,他不能完全站在美国立场上说话,否则日本会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不过,日本的表态能否带来中日关系的改善,还要打个问号。历史认知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日本嘴上说不重蹈覆辙,但在一些具体做法上,却往往遮遮掩掩。比如教材里对历史的描述,或者政客参拜靖国神社,这些举动都会让人怀疑他们的"和平承诺"到底有多真诚。再加上日本在军事政策上不断突破"专守防卫",这让周边国家产生担忧,口头保证是一回事,实际行动才是关键。
站在更大的格局来看,这次阅兵和普京访华,展现的是一种新的国际态势。一方面,中国在用主场外交加强自身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俄罗斯提供了舞台,帮助它突破孤立。这种双赢的安排,反映了中俄之间的高度互信。而从日本的态度变化到普京的外交突围,再到中国展示出的军事实力,整个脉络其实很清楚: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单极格局正在被打破,多极博弈越来越激烈。美国想继续当霸主,但现实是它不得不面对更多挑战。中俄的合作,日本的微调,其他国家的观望,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自决定世界的走向。
总之,这次阅兵不仅是一次军事展示,更是一次政治宣示。普京通过中国的平台实现外交突围,日本在压力下调整姿态,而中国则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未来中日关系是否真能改善,还需要看日本的实际表现;中俄合作会走到什么程度,也要看双方如何应对外部挑战。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只有强大,才能真正守住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