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刚挂断电话,不到24小时,欧盟突然翻脸,对华发起一道禁令(2)

2025-06-26 15:33  郑州广播电视报

近几年无论是清洁能源、数字经济,还是绿色技术和高端制造,中欧之间的协同合作已经成为了全球多边合作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这种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际格局的剧烈演变,以及欧洲内部战略焦虑的不断加剧,近年来,欧洲对中国的认知也开始从传统的"合作伙伴"向"竞争对手"乃至"制度性挑战者"转变。而这种身份定位的转变,无疑会影响到欧盟对华政策上的走向。而欧盟此次针对中国银行的制裁意图,实际上就是其对华战略"去风险化"逻辑的延伸。

一方面,欧盟对中国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经济依赖,2025年第一季度,阿里国际站数据显示,欧洲对华订单量暴涨,法国订单增长高达125%,德国与西班牙也录得双位数增长。这说明,欧洲市场的供应链早已与中国深度绑定。但另一方面,欧盟却不断在政策上"去中国化",不是对中国风电企业发起调查,就是盯上中国电动车补贴,嘴上说是"去风险",实质上却是在制造风险。

欧盟(资料图)

欧洲打压中国经济,对欧洲能有什么好处呢?去年,中欧贸易总额达7858亿美元,中国连续第七年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和欧盟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的1/3,贸易量超过全球的1/4,日均贸易额超过20亿欧元。中欧之间的经贸交往,只会给双方都带来无尽的好处,如果中欧发生严重的经贸摩擦,那么只会破坏当前大好的局面,造成两败俱伤的情况。对欧洲来讲,更要命的是,这样做根本就无法换取美国手下留情,特朗普对欧洲的关税战,势必要让欧洲大出血。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近期的例行记者会上称,"欧盟一贯标榜是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但事实上一步步走向保护主义,动辄付诸单边经贸工具,以公平竞争之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是典型的双重标准"。郭嘉昆也表示,希望欧方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方将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