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柬泰冲突越闹越大,柬埔寨方面似乎有些坐不住了。日前,柬埔寨副首相兼外长布拉索昆亲自出面,召集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多国驻柬外交使节和国防武官,通报柬泰边境局势的最新发展。并重申柬埔寨在和平解决边界争端上的坚定立场。
【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布拉索昆】
泰柬都是中方的好朋友,而此次柬泰冲突之所以闹到今天这种地步,说实话,与洪森此前的一些带有挑衅意味的做法离不开关系。
事实上,当柬泰双方争端刚刚发生的时候,当时的泰国首相佩通坦是想通过和谈方式解决的,但却遭到了洪森的"背后捅刀",导致佩通坦总统之位不保,泰国内部对柬埔寨的不满也被推到了顶峰。
这种情况下,一点小小的火星都能点燃两国之间的怒火。之后的双方交火也不令人意外。细究起来,柬埔寨在这场争端中并不是全然的"理直气壮"。
而且,虽然柬埔寨声称已经在与泰军的对峙中,成功占据局部的地面主动权,用柬埔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赢下第一局"。但对于现在的柬埔寨来说,陷入冲突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且继续打下去的话,柬埔寨赢的把握并不大。
从军事实力上看,柬埔寨与泰国的差距显而易见:泰国现役军人约36万,陆军超25万,拥有F-16战机、主战坦克、自行火炮等较完整的现代化作战体系;而柬埔寨的总兵力只有约12万左右,而且还是以轻步兵为主,缺乏空军与重武器支撑,战斗力非常有限。
目前,柬军之所以还能在边境维持阵地,一方面是因为对争端地区的地势地形十分熟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洪森等高层早有准备,不久之前洪马奈还宣布要修改征兵制度,延长士兵入伍年限,可见其对冲突爆发早有准备。但如果冲突演变为长时间、多方向拉锯或全面战争,柬方后劲可能严重不足。
【柬埔寨和泰国冲突仍在持续升级】
说白了,泰国可以"打得起"这场仗,柬埔寨却经不起消耗。
回过头来看,在这场冲突中,柬埔寨一直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冲突爆发后就先后通过外交信函和媒体发声,向联合国、东盟申请调停,并多次强调"是泰国主动侵犯主权、破坏地区稳定",柬方只是被迫"自卫"。
从外交层面上讲,柬埔寨的策略确实是正确的,这样可以争取国际同情,将自己放置在舆论制高点的位置上。但问题在于泰国在联合国和东盟有更深的人脉和资源;泰国是中等强国、国际信用较高,柬埔寨则常被视为"洪森王朝"的延续国家;不少国家(尤其是西方)对柬埔寨近些年对内政策心存疑虑,对其"受害者"形象并不完全认同。
换句话说,打"国际牌"不一定奏效。现在这张牌已经打出去了,国际社会若不站出来明确支持柬方,反倒可能让局势更尴尬。
如今眼看冲突正在往失控的方向疾驰,要说柬埔寨心里没有一丝担心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柬埔寨高调召集中美等国在内的外交使节和武官说明情况,并多次强调自己"和平解决争端"的意愿,显然是有借助外部势力灭火的意思。
更重要的是,这次冲突的扩大很可能会引起东南亚动荡,而这势必会对中柬之间的合作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中方表明对柬泰冲突态度】
作为区域内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始终坚持一个基本立场:劝和促谈,维护地区稳定,反对一切挑衅行为。中方此前已通过外交部、驻柬大使馆明确表态,呼吁柬泰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争端。
在这种情况下,柬埔寨如果还试图拖延局势、博取同情,而不在关键问题上"给出中国一个交代",难免会影响到中柬之间的进一步合作。
而柬方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此次由副首相兼外长出面,召见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使节或武官,很大程度上在向外界释放信息的同时,也是在向中方"递话":我们愿意配合缓和局势,也希望中方能继续"拉一把"。
中国是区域和平的坚定维护者,也始终尊重各国主权。不过柬埔寨要反思自己之前的做法。洪森此前的一系列"操作",不仅导致柬泰关系跌入冰点,也让柬埔寨在国际社会的信誉受损。如今他虽然退居幕后,但其留下的"政治后遗症"正由新政府埋单。
现在,中方态度已经讲得足够清楚。柬埔寨若想避免陷入更大的麻烦,就必须主动在和平解决争端上拿出真态度、真动作。
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无论谁先点的这把火,都不该由全体柬埔寨或泰国人民去"买单"。而对中国来说,守住区域和平红线,才是对自己最根本的战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