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微博消息,中方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25%关税。
2025年4月9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宣布将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提高至125%,并立即生效。这一数字不仅创下中美贸易战以来的最高税率,更被外界视为"经济宣战"--美国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
但中国迅速反击!4月10日12时01分,中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1776亿美元商品加征84%关税,覆盖大豆、汽车零部件、半导体设备等核心领域。中方同步祭出"稀土武器",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并要求交易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直击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命脉。
中方反制"三箭齐发":关税只是第一枪
1. 精准打击美国"七寸"
84%关税清单中,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占比达30%,直接冲击美国中西部农业州--特朗普的"票仓"。半导体设备、医疗仪器等高科技产品也被纳入,迫使美国企业承担高昂成本。
2. 稀土管制+数字人民币"组合拳"
中国控制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此次对钐、钆等军用稀土实施出口限制,美国F-35战机生产线或面临瘫痪。更狠的是,稀土交易强制使用数字人民币,既削弱美元霸权,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3. "在途豁免"条款暗藏玄机
中方为4月10日前启运、5月13日前到港的货物提供关税豁免,看似留有余地,实则倒逼美企加速清关,短期内引发美国港口拥堵和物流混乱。
美国"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全球产业链遭重创
美国消费者成最大输家:iPhone 16 Pro售价或飙升至2000美元,家庭年支出预计增加3800美元。
企业紧急"大逃亡":特斯拉加速将电池厂迁至墨西哥,现代汽车豪掷210亿美元在美建厂避险。
全球供应链重构:欧盟对美大豆加征25%关税,东盟启动区域产业链整合,中国扩大巴西农产品进口。
与2018年贸易战不同,此次交锋呈现三大升级:
1. 反制工具多元化:从单纯加税扩展到稀土管制、实体清单等非关税手段。
2. 内循环底气更足:中国消费占GDP比重升至45%,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占率超60%,内需市场成"缓冲带"。
3. 国际盟友分化:欧盟联合72国起诉美国违反WTO规则,东盟通过转口贸易"暗度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