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败的现实:经济停滞与社会断裂的恶性循环
末日恐慌蔓延的土壤,实则是日本持续三十年的全面衰败。1995年日本GDP占全球18%,如今人均GDP跌破3万美元,从"中等发达国家"滑向"低度发达国家"。制造业神话的崩塌尤为刺眼:东芝、松下等技术巨头被中韩企业反超,华为、TikTok等创新符号取代了索尼 Walkman 的昔日荣光。与此同时,145家百年企业在2024年集体倒闭,许多家族企业因无人继承而消亡,一家400年历史的餐厅停业时,经营者叹息:"年轻人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谁愿接手老店?"
社会结构的撕裂进一步加剧了绝望。年轻人深陷"躺平陷阱":30%的20-29岁青年不工作、不学习,靠父母退休金度日,自嘲人生是"父母扭蛋",也就是自己出生的家庭决定人生命运。中年人则被压榨殆尽:东京白领月薪40万日元,折合约2万人民币,房租、育儿开支占去三分之二,一旦失业便坠入"消失的劳动者"行列。全国103万中年单身者长期无业,蜗居在廉价公寓等待养老金。老年人更面临晚景凄凉: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9%,其中34%独居;为支付生活费,80岁老人被迫打工,甚至有人故意犯罪入狱"找人说话"。这种代际集体困局,使"末日"不再是科幻概念,而是日常压力的极端投射。
政府失能与外部冲击:压垮骆驼的稻草
面对社会危机,日本政府的应对堪称失败。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官方曾宣称"一年让世界惊叹重建速度",但14年后的今天,福岛仍有5756人住在临时板房,郡山市4位灾民甚至从未离开过避难所。2024年石川县能登半岛地震后,政府计划10个月拆除危楼,但一年后仅完成39%,超过2万人滞留安置点。灾后重建的迟滞暴露了行政效率的低下,也消磨了民众对制度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