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一还没到,街头巷尾已经有不少人在议论。阳光下那些老一辈人的话,却总让人琢磨不透。谁昨晚听到"七月初一晴,寡妇要发愁"的呢?今年这日子比往年晚了许多,农历闰六月,日子确实拖得长点。身边不少人问,今年七月怎么到现在还没露头?大家都在等,却又有点不耐烦。说的是天,想的却是地里那点庄稼。
晴天会不会成问题?有些人说今年七月初一如果晴,收成就不怎么样。天气真能决定庄稼的命,下田一趟,冒汗的农户才知道。身边人聊到,那几块稻田已经有点干了,只要雨少点,就怕流水不够--今年这季节,结果到底如何?
农历日期变化其实挺常见,但今年却让人心里不安。大家刚刚送走伏天,秋老虎又杀回来。有人在网上调侃"三伏过完又'四伏'",甚至"五伏"都敢说。天气的确热得不讲理,这种闷热拖拖拉拉,总让人心烦。城市里怕热,农村更怕地里旱。
有人觉得,这两天太阳晒得眼睛都睁不开。想起祖辈那些老话,天气晴就预兆着秋旱,要是连着晒,地块就会龟裂。邻居王叔家的田已经有点干,灌浆的稻子咋办?村里年长妇女今年更操心,他们往往也是家里主力,这种晴天让人有点惴惴不安。
晴天预兆不好,接下来庄稼灌浆缺水,直接影响就是谷粒不实。家里缺劳力的,尤其是寡妇成家的,这种年更难熬。粮食要紧,能不能吃上饱饭,收成最关键。日子艰难没错,可这种说法真的靠谱吗?也不一定。地方上的农谚到底有几分准?
仔细看看说法,"七月初一晴,寡妇要发愁",这话背后藏着中国农村传统观念。收成年景和家庭劳动力直接挂钩,就是担心秋旱导致粮食减产。稻谷灌浆需要水,要是没雨就容易出空壳,颗粒不饱满。没粮收,就算一家男主人也发愁,何况老婆子撑持的家呢!
有人说这些谚语其实也只是"吓唬人"。过去的信息不发达,老农多凭经验说话。科学角度天气变化有周期,但晴天不一定就是秋旱。国家气象局数据也证实,2024年华南局部地区降水偏少,但东北、华北等地很可能出现降雨偏多的情况。南北不同,局势各种,让人琢磨。
今年有统计,华东、华南气象台预警,7-8月高温天气偏多,局部地带降雨显著减少。就在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8月下旬气候展望,表明东北部分地区仍有较充分的雨水。但江浙、福建、江西等中南地区,确实面临秋旱风险。稻田西瓜地,遭遇干旱就是颗粒无收。天气数据比农谚靠谱些,"七月晴干多",但下雨和打雷也有可能。
最近在一些直播平台,农户晒出的画面,田里有的已经龟裂了。有人用手机定时记录气温,每天早晚都要自己种的粮食能不能熬过这个晴天期。也有农技员建议大家增灌,提高田间湿度,这些才是真操作。过去靠天,现在多靠技术和数据,也许能减少点愁。
但村里的老人又不信这一套,老家隔壁几个大妈还念叨今年伏天过完,这"晴天鬼门开"到底会带来她们记得几十年前也遇到过,高温一连十天没人下田,灌浆的稻子变成了空壳。隔壁村也有,去年七月初一赶上大雨,结果秋收粮食多得放不到仓库里。
晴天或雨天,其实没有绝对好坏,这种天气预兆也让村里人一头雾水。还有些年轻人根本不在意,他们觉得一切都有机器,数据,手机上点开天气预报就能知道未来该怎么办。可老人家总是怀疑机器不如人心,有点固执。
就算晴天预示秋旱,也未必人人发愁。邻村张婶今年轻松得很,因为她家种的是旱稻,别人愁她不愁。有的人家劳动力不少,抢收抢水都容易。可那些确实缺劳力的寡妇户,遇到灾年只能叹气。今年乡里已经登记,确实有不少低保户受旱情影响,县里陆续出台了补贴措施。实际情况复杂,不能一句老话就定成败。
农谚的"七月初一晴",说穿了还是种心理暗示。人们不愿碰到天灾,晴天一来就担心未来两月没水灌田。事实上,这么多年下来,有晴有雨,有旱有涝,年景时候,村里男人女人都叫好。年景不好,谁都不开心。
今年算是闰六月,七月来得慢。农事节拍全乱套,一些粮食作物推迟了插秧,还有的人家刚刚灌浆就遇到高温,每家每户情况都不一样。就像乡里统计的脱贫户,遇到旱灾补贴到位,米粮不愁。可有些村民反映,真正苦的还是那些缺劳力的小户。
刚刚过去的三伏,秋老虎又窜出来。今年不少地方温度创新高。夜里温度也不降。白天稻田都干得冒烟。农技专家讲,这种天不是没有应对之道,增灌、滴管、调节作物成熟周期都行。可有几个农户真能做全这些?有的甚至连手机信号也不好,信息不畅,靠经验就是唯一。
仔细看今年地方数据,福建、江西不少村镇已经报告轻度秋旱,国家气象台偶尔也发布相关预警,这些地区会不会连收都收不上来?谁都说不准。老话有时靠不住,实际情况复杂。天灾、技术、经验、国家扶助,哪一个才是真正管用?有点乱。
还真有村民就不信秋旱,他们说去年也是晴天,怎么粮食还增收?难道老话说的是错的?也许今年同样,晴天也没那么可怕。信息时代了,谁还靠着农谚过日子呢?但有时偏偏还会出问题。闰月影响,气候异常,田里又都干了,这到底是晴天惹的祸,还是啥别的原因,谁也解释不明白。
也许这就是农村老话的魅力,既像警报也像玩笑,听信也罢,不信也没什么大不了。每年都有人发愁,也有人说风凉话,但到了秋收那天,地里到底结了多少粮,不是嘴上说了算。
今年七月来得晚,闰月之后一切都慢半拍,大家心里有点乱套。农谚的真假,今年也许要等秋收才清楚。现在不过就是一时的"晴",一时的"愁",一阵过后,谁还管"七月初一晴"的老话?
怕不怕晴天?愁不愁收成?今年谁也不敢下。每个人只管自己那点地,收完才知道到底是啥结局--这个年景,不仅是农谚说了算,也不仅是天气说了算。地里长着什么,家里扛着什么,村庄里流传什么,才决定了一年能不能过得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