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大阅兵前,德外长突然联手日本对华施压,不许中方做3件事

2025-08-23 10:45  头条

国际形势变化很快。德国新外长约翰·瓦德富尔(John Wadefull)上任不久,就把日本选作亚洲第一站。这次访问本身就有特别意思。他在东京和日本外相岩屋毅进行"日德外长战略对话"。一开始,瓦德富尔就说了重话。他指责中国在台海、南海、东海的行为"越来越具攻击性"。他甚至说这会"影响"欧洲安全。他说要和日本加强安全合作,拉起"栅栏"来"应对中国"。

情况变得更复杂了。西方政客说这种话不新鲜。但他说这话的时机很不好。因为9月3日中国就要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回应很快。她只用了"挑动矛盾、渲染紧张"这八个字。这八个字给瓦德富尔在东京的活动定了性。中方反击直接有力。

(一)危机背景:三线施压与历史节点交织

瓦德富尔这次想给中国划三条"红线":第一条,不许中国按自己利益处理对俄关系;第二条,不许中国对稀土、镓、锗等关键资源和产业进行安全管制;第三条,不许中国在台海和近海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利益。简单说,就是要中国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领土主权安全三方面让步。看起来很强硬,但是仔细想想,这三条线其实很双标,不符合历史和现实。

时间点也很特别。瓦德富尔选在9月初说话不是偶然。9月3日,中国要举行盛大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这活动纪念历史,缅怀先烈,也展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特别是联合作战与新质作战力量。还向世界表明中国维护和平和主权的决心。德国外长偏偏在这个时间来日本,高调说"中国威胁"。这是明显配合外国力量向中国核心利益施压。回头看历史,德国自己冷战后实现了统一,应该明白"统一"的含义。但是在台湾问题上,德国常常态度模糊。它甚至把中国维护主权的行为说成是"单方面改变现状"。这种选择性的态度和双标很讽刺。日本是侵略战争的发动者之一,在历史问题上态度一直不清不楚。现在德国和日本在东京商量"对付中国",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显得很矛盾。

(二)多方博弈:三线拆解下的强硬对峙与双标现形

瓦德富尔的"三板斧"看起来很猛,其实漏洞很多。中方的回应立场坚定、策略清楚。

1. 俄乌议题:强行扣帽的"战争燃料"谬论瓦德富尔在柏林上飞机前就对媒体说,把中俄正常的能源买卖硬说是"支持俄罗斯战争机器"。他暗示中国应该学德国和日本。这明显是想把俄乌冲突的压力转给中国。但是,事实很清楚。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一直没变:中国不是冲突方,也不是制造者,一直在劝和促谈。没有可靠证据证明中国给了俄罗斯军事援助。把正常能源买卖说成"战争燃料",这种逻辑如果成立,那很多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包括欧洲国家自己)不都成了"帮凶"?德国的做法是政治表演,不是解决问题。毛宁说的"挑动矛盾"很准确。

2. 供应链与关键资源:"去风险"口号下的产业焦虑与甩锅瓦德富尔在东京又指责中国的稀土、镓、锗出口管制影响了德国和日本的芯片和高科技制造业。他鼓吹"去风险"和"去中国化"。这其实暴露了德国自己产业转型的困难和甩锅心态。必须说清楚事实:中国对这些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是有条件、透明的,主要是防止军用敏感物项扩散,民用出口没有完全禁止。反过来看德国,它对乌克兰援助很多,军工产业也需要很多稀土等高敏感材料。现在碰到困难,却想把中国当替罪羊,转移自己内部的压力。更关键的是,企业运营要看成本、稳定和交付时间。德国汽车巨头(像大众、宝马、奔驰)、机械设备商非常依赖中国市场和中国供应链。这是实际存在的现实(双边贸易额大,产业链融合深)。用政治口号强行"断链"?最后受损失的是德国的工厂、工人和消费者。困难不是喊"去不去",而是"拿什么替代"和"代价有多大"。实际问题和政治口号摆在一起,天平倾向哪边,德国企业和经济界最清楚。中方掌握着关键资源出口管制这张"明牌",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主动权在中方。

3. 海上与台湾:操弄"攻击性"标签与挑战国际共识底线瓦德富尔把"越来越具攻击性"的标签贴在中国在台海、东海、南海的维权行动上。他还说这影响远在欧洲的安全和"全球共存原则"。这种大话,分开来看,既不符合事实,也违背国际法和基本道理。

• 台湾问题:这是中方最核心的利益,最不能碰的红线。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一个中国原则是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确认的。这是中国同包括德国在内的181个国家建交的政治基础,有最广泛的国际共识。德国官员以前多次承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这次在东京,却公然跟着美日说话,把中国反对"台独"、捍卫主权的行为歪曲成"单方面改变现状"。这不只是双标,更是直接违背了自己的外交承诺。中方"反对渲染紧张"的回应,很有分量。

• 东海、南海问题:现在局势总体平稳。地区国家正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真正开着军舰不远万里跑到别人家门口搞演习,以"航行自由"为名破坏稳定的,是某些外国大国。德国在欧洲中部,离亚太海域很远。非要跑来中国近海"指手画脚",既不合理,也不合国际关系基本规则。中国维护自己海洋权益的行动合理合法。

(三)转折信号:强硬姿态下的经济理性暗流与历史回响

瓦德富尔在东京的强硬表演,内部并不一致。表面紧张,其实有变化迹象。

1. 经济理性的强大拉力:德国国内,特别是重要企业,对政府的强硬言论很担心。任何对中国供应链的干扰,都可能立刻影响到德国制造业核心区域--斯图加特(奔驰总部)、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慕尼黑(宝马总部)的工厂。供应链哪怕有一点小问题,整个德国工业体系就可能受影响。欧盟内部对华政策也不统一。各国对什么是"风险"、怎么平衡"去风险"和保持合作,想法不同,分歧很大。政治口号越响,经济的反作用力就越强。瓦德富尔在东京说的话,最终要德国企业和经济来承担代价和风险。这是德国无法回避的根本困难。

2. 历史维度的无形拷问:德国和日本在东京谈"应对中国",历史背景本身就很有问题。二战时,德日是著名的"轴心国"同盟。德国战后深刻反思了纳粹历史,赢得了尊重。日本在侵略历史、慰安妇、强征劳工等问题上的态度一直受批评,国内右翼美化历史的行为没停止过。德国外长这次和日本一起搞安全合作,如果对这段沉重的历史轻描淡写甚至无视,只当它是"过时"的事,那么在舆论上,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它的道理就站不住脚了。历史教训和现实的战略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自我矛盾,是德国绕不过去的难题。想在别人家门口讲"规则"和"秩序",首先得对自己曾经破坏过的历史有敬畏心。

3. 中方应对:战略定力工具箱与能力展示:面对德日这次联手施压,中方表现得很坚定,也有办法。在外交上,中方坚持"对话协商、维护稳定、反对渲染紧张"的原则,立场坚定但态度稳健。在行动上,中方掌握着关键资源出口管制等有效的政策工具(明牌),用不用、用多大力,看对方实际做了什么,而不是听他们说得好听。更重要的信号是即将到来的9·3阅兵。这不仅是纪念活动,更是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果,特别是联合作战能力的集中展示。体系联通、感知贯通、指挥协同、火力到位,这些能力的展示,本身就是对外国企图"远距离威慑"的最有效回应。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保护自己安全,做到"不生战、不惧战、能止战"。这种有实力的自信,是中方参与博弈的深层底气。

▶结语:算清账本,看清台阶

毛宁说的"挑动矛盾、渲染紧张"八个字,准确有力。它没有点名德国是对手,防止了对抗升级,但直接点明了行为的本质。瓦德富尔在东京说的话,更像是一场安排好的"表演"。对内,是给国内政治力量看的;对外,是想在"印太"地区显示存在感,展示新外长的"强硬",同时向华盛顿表示靠近。

但是,大国间的较量,最终要看实际利益。德国想在亚洲讲"安全",就先要算清自己欧洲安全那本糊涂账(比如俄乌冲突后续、能源安全、北约内部分歧);想在供应链上讲"去风险",就先问问斯图加特、沃尔夫斯堡、慕尼黑的公司老板和工人,他们愿不愿意为了政治口号丢掉订单和市场;想在台海讲"现状",就先要把白纸黑字的"一个中国"承诺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停止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

谁在真正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谁在为了自己利益挑动矛盾、渲染紧张?历史会记住,市场也在算账。瓦德富尔走的这步险棋,到底是让德国在"印太"刷足了存在感,还是让它在这里的名声和利益受损?德国企业反对脱钩的声音会不会很大?中方后续会不会拿出更强硬的反制措施?柏林方面怎么平衡国内政治压力和严峻的经济利益?这场围绕三条"红线"的较量,才刚开始,更多情况和后续交锋,值得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