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逸语道破》。今天我们聊一聊乌克兰问题。最近,"28点方案"的事情再度引发各方关注。目前来看,经过一系列带有罗生门和戏剧性色彩的互动,关于美国提出的这个方案,大致可以做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
第一,这确实应该是美国政府拿出来的方案。当然,制定过程可能不是美方单独完成的,而是由美国总统特使维特科夫负责起草,鲁比奥、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应该都提供了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俄方主要以俄罗斯总统代表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为代表参与共同讨论,甚至最初版本可能是用俄文起草,之后才翻译成英文。毫无疑问,从方案本身看,就俄乌冲突而言,这是美俄双方共同磋商达成的结果,甚至对俄罗斯来说,这都算不上正式磋商,更像是一种俄方提出的"愿望清单"。当然,欧盟和乌克兰方面完全没有被征询意见。
从观察和研究的角度讲,尽管特朗普现在可能有些退缩,但这基本是一个由美方主导发起的和平提议,不是来自多边的国际倡议。俄罗斯在其中深度参与,并且注入了大量内容。
目前外界对这个方案的认识大致有以下几点:它充分考虑了美国和俄罗斯的利益,同时却完全没有考虑欧洲和乌克兰的利益。对俄罗斯利益的考量--甚至偏向俄方--是目前这个方案最受诟病的地方。
因为该方案要求乌克兰作出一系列重大让步,包括明确放弃加入北约的要求,在宪法中承诺永不加入北约;还包括明确放弃部分领土主权,要求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卢甘斯克、顿涅茨克全部地区由俄罗斯实际控制,并且从目前乌方仍控制的顿涅茨克部分地区撤离,将其设为非军事缓冲区。
这些领土要求几乎涵盖了俄罗斯长期坚持、并在对乌"特别军事行动"中提出的所有核心诉求,即确保乌克兰中立、北约不再东扩,以及俄罗斯对所占领土的控制合法化。因此不少专家将其称为"俄罗斯的愿望清单"。美国国会内部对特朗普不满的民主党人也明确表示,"这就是俄罗斯想要的一切"。
此外,因为这是美国起草的,所以也体现了本届美国政府独特的战略意图或经济诉求。例如,方案明确指出将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用于乌克兰重建,其中价值约1000亿美元的俄罗斯资产将投入美国主导的乌重建投资,并承诺美方可从中获取50%的投资收益。同时,美俄将建立长期经济合作关系,在能源、矿产、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联合合作,逐步解除对俄制裁,邀请俄罗斯重新返回八国集团等等。

美国总统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左二)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右)在美国驻日内瓦代表团与乌克兰代表团举行会谈。
显然,这部分内容除了能缓解俄罗斯的经济压力,也为美国企业的经济利益争取了一席之地。目前从俄方已有反应看,普京没有直接、过于直白地说"这其实也不是我们提的",而是表示这份谈判底稿"应该是可以的"。德米特里耶夫曾公开称赞美方支持的方案,尤其强调其中包含解除对俄制裁、让俄罗斯重返世界经济的提议,这应该也是俄方的核心诉求之一。
同时,对俄罗斯来说,显然美方这个版本更合其意,甚至已可作为最终和平解决方案的基础。无论从俄方还是其他国家的反应来看,这份方案的基本特征就是比较偏重满足俄罗斯的核心利益诉求,同时兼顾美国希望结束俄乌冲突、谋求美俄合作、共同瓜分冲突红利的意图。
而这种情况其实有点像"四国大战",尽管美俄之外的那两家对于"自己是在桌上还是在菜单上"还有些争议,但毫无疑问,欧洲和乌克兰还是有他们自己的想法要提的。
欧洲和乌克兰对其中多个条款已明确表示反对。这些反对意见包括:拒绝作出领土和主权让步,反对方案中写明的永久割让部分领土给俄罗斯、承认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归俄方管辖,并要求乌军从当前控制的顿涅茨克部分地区撤离。法国凭借其丰富经验指出,这是不对的--和平不能建立在投降基础上。
乌克兰国内就是否应在协议中明确承认割让国土也存在明确争议。欧洲的一般主张是先"捣个浆糊",也就是先停火再谈判,逐步确定领土地位,而不是在协议里就写死、让乌克兰预先承认这些领土归属俄罗斯。
第二个争议焦点是北约与乌克兰的安全保障问题。方案要求乌克兰在宪法中承诺永不加入北约,北约也必须明文保证未来不吸纳乌克兰--这非常"俄罗斯",说实话,非常体现俄方对国际法的认识和理解,即要求白纸黑字写下来、大家表示支持和认可。同时,北约不得在乌克兰驻军。这些内容被认为与欧洲尤其是东欧国家、前苏东阵营国家对自身安全的要求形成明确冲突。
乌克兰方面认为,是否加入北约应是一个主权国家自行选择的结果,不应被协议剥夺。欧盟也主张,任何和平方案都必须尊重乌克兰选择自身命运和自由的权利,包括有权选择加入欧盟等西方联盟。当然,受战争现实和俄罗斯表现出的实力影响,欧洲提出的替代方案相对温和:没有排除未来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可能性,但也没有给出接纳乌克兰的时间表,只是以北约内部对此"没有共识"为由拖延。
在一些技术细节上,比如是否允许欧洲维和部队驻扎、北约战斗机在能为乌军提供地面空中掩护和支援的情况下部署在哪些范围等,美方都做了最大限度的约束和限制。这种约束客观上被欧乌方面认为是有利于俄罗斯的。英法已明确表示不满,认为这样将无法实现停火后的安全保障。
第三是乌克兰军力限制问题。美方方案要求将乌军规模削减至60万人(目前乌现役兵力标称为80万),这被认为是对乌防卫能力的过度削弱。欧洲盟友在替代方案中建议将乌军上限放宽至80万,以防乌未来因军力过弱无法自保。同时,对方案中大幅裁军、放弃部分武器装备等内容一直持拒绝和保留态度。
这里涉及一个关键点:从俄罗斯角度,它希望局势进入稳定状态,从而有更长时间消化成果;而乌克兰则希望获得一个有安全保障、且保持最基本政治体面与尊严的停火方案,借喘息之机从西方获得更多武器和补充,待时机有利时再根据条款恢复行动自由。因此,军力问题未来也将成为争议焦点。
第四是法律与问责问题。美方方案包含所谓"大赦条款",要求各方对战争期间的行为相互赦免、不再追究。乌克兰和欧洲则强烈反对,主张必须实现他们认可的"正义的和平",即俄罗斯必须处于乌欧方面道德与法律的追索之下。而对俄罗斯来说,如果停火条款包含这种"秋后算账"的内容,它显然没有兴趣接受。
未来美国是否会认可这套道义诉求,还有待观察。当然,从心理和条件上说,像鲁比奥这样的人可能对此类条款感兴趣,但特朗普不感兴趣。鲁比奥的兴趣在多大程度上能转化为现实条款,还需要打一个较大的问号。
还有磋商程序和时间限制问题。欧洲国家对整个方案形成过程,以及逼迫乌克兰在11月27日前接受方案表达了强烈不满。德国等国家公开反对人为设定这种"最后通牒式"的期限,认为如此重大复杂的和平安排需要时间思考何谓持久和平的可靠基础,不应仓促定下截止日期。
从乌克兰角度看,现在的情形有点像当初泽连斯基第一次去白宫、后来因"没穿西装"闹崩的那次,去签"矿产换和平"协议时的框架。因为经历过前几次冲击,乌方此次表现得比较谨慎,没有立即拒绝,也没有马上接受,而是用较委婉的方式试图坚定表达乌克兰的意志,同时指出乌正处于"失去尊严"与"失去关键伙伴"之间做抉择的空前困难时期。
接受这一方案,可以和2022年9月的态势做对比,形成鲜明反差。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不妨设想:当时提出类似建议的是美国参联会主席米利将军,他指出就实力而言,那已是乌克兰在反攻中能取得的最好结果,应及时从军事行动转向政治谈判。也有人指出,后来俄乌在伊斯坦布尔谈判时的条件肯定比现在更有利。但很明显,目前僵持状态下的局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在美国已摆明不想介入、想早点结束的大背景下,其讨价还价和杠杆施压的能力其实受到明确限制。
整体来看,如果这一协议最终被接受,且其中大多数条款不做改变,那么持续近四年的高强度俄乌冲突可能进入停火阶段。但一般认为,对西方而言,这将是一种"不完美的冷和平"。俄罗斯取得重大进展,未来甚至可能持续制造声音,被认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卷土重来、重新引发冲突。这也正是马克龙等人主张方案先不急签、应先对俄罗斯进行有效威慑,以避免其卷土重来,之后再签和平协议的原因。但预期主要受实力对比制约:在美国无兴趣大规模实质性介入、而欧盟又不具备相应实力的情况下,这种局面是否会被实质性接受,还有待观察。

2025年11月17日,法国巴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爱丽舍宫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
当然,第二个影响在于:对于那些受西方保护、在西方的虚假支持下挑唆和冲击大国核心利益、最终遭遇惨败的国家,这种具象化的负面认知在西方--尤其是欧洲--仍存争议。欧洲国家强烈担忧,说白了就是它们都有在和平时期"忍不住"去刺激和挑衅俄罗斯的冲动,就像英剧里说的,"如果无事可干,遇到问题时,就驱逐76个苏联外交官来转移视线"。一旦证明这样做是无利可图的、并且有一个明确的负面榜样摆在眼前,这对欧洲国家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前景。
美俄之间当然存在合作冲动,但这种合作在地缘政治上带来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得更加微妙。对特朗普来说,他显然有兴趣与俄罗斯达成务实合作,但他是否愿意、或是否认识到这种合作事实上意味着美国将欧洲的主导和支配权转让给俄罗斯?如果这种认识被植入或引入,美国的行为是否会因此发生变化,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持续观察的。
第三是未来发展。目前来看,"28点方案"可能还是会进入修改和变动的过程。从俄罗斯方向看,它不仅在战场上处于战术有利态势,在整个战争的战略博弈中也处于较有利位置--因为现在压力和难题实际上落在了乌克兰一侧。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对相关决议,除了坚持自身核心要求外,通常表现出不愿与协议方对抗、愿意推进和平谈判的"温和"角色。这种姿态其实符合俄罗斯国家利益,使得压力与矛头都被传递到乌克兰这边。
未来数周,乌克兰面临的挑战可能变得更加微妙和艰巨。如何有效保持均衡、弥合分歧,达成一个对乌克兰相对有利的方案,将考验乌克兰的能力,当然也可能受到事先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如果乌被迫接受妥协,那么内部民意反弹、情绪上升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稳定受考验的现象大概率不可避免;而如果坚持抵制,则可能面临在更糟糕的条件下应对外部压力--尤其是俄方军事行动压力--的场景,从而导致更惨烈的结局。
总体来看,经过几年延宕,关于是否应早日停止俄乌冲突、以及以何种方式停止的相关讨论,可能正进入一个"梯次收敛"的阶段。
当然,我们再次感到,从各方已提出的方案来看,中国提出的指导原则和方案,目前看起来仍然是兼顾各方利益最到位、最公正、也最有利于乌克兰的解决方案。但很可惜,乌克兰继续选择错误的方向,或者说仍无法从美国和西欧对乌克兰那种"致命的热爱与支撑"中摆脱出来。整个地区的安全稳定态势,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考验。即便相关文本条文能在较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最终的签署、执行、落地和巩固,仍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值得我们长期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