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糕点、含糖饮料当然不推荐,但如果是水果类天然糖分,并通过搭配蛋白质类食物缓释血糖波动,是可以适量摄入的。
我有位老年糖友,控制得相当不错,每天下午会吃半个苹果配酸奶,血糖稳定得像教科书一样。糖尿病管理更需要的是"食物组合思维",而不是简单的"禁忌逻辑"。
还有一个常被误解的食物是"腌制品"。一提到咸菜、酱油、酱豆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高盐致癌"。
确实,长期高盐饮食会增加胃癌风险,但腌制品的问题不在于本身的存在,而在于食用频率和搭配方式。
我曾接诊一位来自东北的患者,天天吃酸菜,但因为搭配了大量新鲜蔬菜和粗粮,肠道菌群比不少南方患者还健康。适度、均衡,是关键,而非一刀切地禁食。
从疾病预防的角度看,绝对的"戒断"往往适得其反。有研究表明,长期过度限制饮食容易引发"报复性进食",反而更容易导致体重反弹和代谢紊乱。
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过度清淡饮食容易造成肌肉流失和免疫力下降。在我接诊的老年患者中,不少人因为"迷信健康食谱",导致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比起"吃得干净",更重要的是"吃得全面"。
还有一种被"妖魔化"的食物是白米饭。不少人听说"升糖快",就干脆不吃主食,用粗粮代替。但粗粮并不是人人适合,尤其是肠胃功能较弱的老年人或术后恢复期的患者,过多摄入粗纤维反而会引起腹胀、腹泻。
相比之下,适量白米饭搭配蛋白质类食物和蔬菜,更能保证血糖平稳。我有位70岁的老爷子,在我建议下恢复了每天半碗米饭,血糖控制不但没变差,反而更稳定了。
食物的"好坏",从来不是绝对的,而是看它和谁一起吃、怎么吃、吃多少。就像辣椒,有人一吃上火,有人却靠它促进肠道蠕动。
个体差异,是饮食医学中最需要被尊重的原则。在临床中,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对某些食物的恐惧,更多来自于片面的认知,而不是科学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