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郑丽文接受了"德国之声"驻台记者邹宗翰的专访,对方多次把两岸统一曲解为"武力犯台",围绕着"中国威胁论"反复提问。郑丽文应对策略很明确,就是回到"和平对话""加强交流",不接"犯台"的设定,强调用沟通来化解分歧。
她质疑民进党把防务预算提高到GDP的5%,并追问"德国有没有这样做?""没有",算是戳到了重点。但是她也公开表示国民党一直有武力保卫台湾的决心,一边讲和平,一边说武力保台,让人产生矛盾的感觉。有人认为此举是为了稳定党内基本盘,用强势表态来抵消朱立伦时期"亲美友日和陆"的印象;但是对大陆观众而言,这样的"两面话术"难以接受,更关心的是她有没有明确表态支持统一。

郑丽文11月1日开始任职,就职演说中提出"开创百年两岸和平",称要将国民党由"羊群"变为"狮群",并解释"不是以暴制暴,也不是第二个民进党;狮群是草原上的王者,要建立新秩序、照顾弱势"。马英九在台下也流下了眼泪,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在就职现场,前主席洪秀柱直言:"两岸和平,怎么可以不统一?"她认为现状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将来应该寻求统一,逐步推进,要有耐心。她的立场始终如一,陆方的观众很熟悉。
9月3日大陆大阅兵,她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遭到民进党当局的威胁要"法办",她回击这是对言论自由和历史真相的压制;4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演讲并与国台办主任宋涛会面,强调两岸是命运共同体、都是中国人,期盼双方坚持一中、反对台独,推动交流合作、促成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她的关键词一直就是"统一",而不是"和平停滞"。

郑丽文比较温和,重视生活和交流,不谈统一的时间和路线;洪秀柱直接了当,认为统一才是和平的目的地,不应该长期停留在半途。哪条更稳妥,要视情况而定。现实情况是,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把岛内政治推向了"以武拒统""以武谋独"的道路,防务预算不断攀升,社会撕裂越来越严重,经济压力大,内耗严重。
在此情况下,国民党必须要提出一个两岸都可以接受的答案。若止步于"百年和平"的口号,则容易引起质疑。和平不是目的,而是有方向、有路径的:对于大陆网民来说,方向就是统一;对于岛内民众来说,诉求就是安全和尊严。两者并没有矛盾之处,关键在于政治设计是否可以实行。

回到"从未放弃武力保卫台湾"的说法,刺激性与风险都很大,一旦把安全叙事推到"武力"的层面,岛内政治就会很快进入恐惧动员的轨道,反而有利于民进党收割选票。嘴上说和平,却发出武力信号,容易引起外界的困惑,也会损害两岸的民意基础,缩小沟通的空间。如果真要削减防务开支的话,就应该把和平机制的框架说清楚,把交流清单落实到位,而不是发出相互抵消的信息。
郑丽文被称作"左右逢源",既能守住老本行又能取悦中间派。选举逻辑可以理解,但是两岸问题不是一次选举能够解决的,它需要有明确的底线和稳定的节奏。今天说"不是统一也不是独立",明天喊"武力保台",摇摆只会削弱信任,路线不明,队伍无法团结。
洪秀柱的提醒很有现实意义,两岸和平不能缺少统一的目标感。统一不是口号,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制度安排、社会沟通、民意对接的系统工程,需要耐心和用心。在信息和舆论战相互交织的环境下,更要把统一的现实利益说清楚:生活能不能更好,安全能不能更稳,青年有没有更广阔的舞台。

现在不适宜说空话,既然反对将军费拉到GDP的5%,就应该提出具体的"和平机制"和"交流清单",从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入手,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使民众看到实际成效并产生方向感,同时防止"武力保台"的言论被民进党用作动员工具。
现实很明白,民进党拒绝"九二共识",依靠军事和对抗叙事煽动情绪,岛内撕裂越来越严重。越是要把真实的路摆在台面上来:统一是目的,和平是途径,交流是手段,民生是基础。国民党如果想成为"狮群",就要把这条线拉直、拉稳。公众要看到的不是谁的比喻更酷,而是你有没有把统一写进路线图,有没有化解恐惧变成生活改善。两岸和平,怎能不统一?这话说得既重又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