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即将开启访华行程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有分析指出,此次米舒斯京访华,极有可能肩负着普京赋予的"关键谈判使命",中俄之间或许会在能源价格问题上展开新一轮的磋商。
在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访华前夕,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谢尔盖·卢贾宁教授在一场智库研讨活动中透露,访华期间,中俄双方极有可能就两国间"采购折扣"的新型模式展开深入探讨。
目前,中俄双方均已正式对外宣布,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将于下周踏上访华之旅。
这里所说的"采购折扣",绝非普通商业活动中常见的"打折"或者"优惠价",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与能源战略意义。
自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严厉制裁,这使得俄罗斯的原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只能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给中国、印度等被视为"友好国家"的对象。
这种价格上的差值,便是我们所讨论的"采购折扣"。
而卢贾宁教授提及的"采购折扣新模式",意味着中俄双方可能会在现有的折扣基础上,对价格机制进行重新谈判。
这其中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折扣的计算方式是否要与当下国际油价、运费或者支付货币相挂钩;
是否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或卢布在结算中的使用比例,以此降低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价格差异;是否会引入"长期供应搭配固定折扣"或者"动态浮动折扣"这样的新模式。
除了能源价格问题,双方或许还会就其他大宗商品的优惠价格机制展开讨论,粮食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3月,俄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所所长佩斯卡娅在接受采访时就曾指出,为应对特朗普采取的关税举措,中方开始对美国产的农产品加征关税。
这一举措为俄罗斯带来了重大机遇,使其有机会减少在外贸中长期提供的折扣,这无疑对俄罗斯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
从这一角度看,所谓的"采购折扣新模式",其核心逻辑是一致的,即俄罗斯对华出口的大宗商品存在价格上调的可能性,这或许也是不少俄罗斯政商精英内心所期望的。
过去数年,俄罗斯在对外贸易领域一直有些"憋屈"。
西方市场的大门关闭后,他们不得不以更低的价格前往亚洲寻找买家。
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折扣现象已是公开的秘密。

以对印度出口的乌拉尔原油为例,其价格常常大幅低于国际油价。
从表面看,这似乎是正常的贸易合作,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变相的"打折甩卖",目的在于维持出口量,避免油气产品积压。
中国这边的情况则更为微妙。
双方从未在公开场合提及"折扣"一词,但俄罗斯的财政数据和贸易顺差情况却清晰地表明,其出口到亚洲的能源价格确实低于正常水平。
俄方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们也清楚,若没有中国和印度的进口支持,他们根本无法度过这几年的艰难时期。
然而,如今形势似乎正在发生转变。
由于战争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能源价格出现回落,俄罗斯政府的财政状况愈发紧张。
"原材料收入下降超过20%"以及"财政赤字达到预期的五倍",这两大难题迫使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削减今年第四季度的开支。

换句话说,克里姆林宫的财政"钱袋子"确实在逐渐变瘪。
当"钱"成为突出问题时,能够提升价格的地方,自然就成了"救命稻草"。
而中俄贸易中长期存在的那部分"折扣空间",也就成为了部分俄罗斯"专家"希望重点调整的对象。
此时,特朗普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恰好为俄罗斯提供了一个外部助力。
2018年的那一轮贸易战,让俄罗斯得以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从大豆到家禽、牛肉,再到乳制品,短短几年间便打开了局面。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0年,俄罗斯对华农产品出口额从11亿美元迅猛增长到40多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幅接近40%。
当时俄罗斯就从中尝到了甜头。
如今特朗普再次挑起贸易战,俄罗斯自然想再次从中获取"红利",只是考虑到当下的国际环境,他们不便直言罢了。

不过,这件事想要达成并非易事。
中俄之间的贸易结构决定了,尽管俄罗斯是供应方,但议价权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产品的价格,本质上还是要受国际市场走向的影响。
尽管当前国际社会仍面临高度的地缘政治风险,但全球经济低迷导致的需求下滑,以及供应端的充足,使得能源价格在短时间内能维持在当前水平,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从长远来看,中俄之间围绕折扣展开的谈判,实际上是两国经济关系走向进一步成熟的标志。
过去,俄罗斯更多是单方面"寻求销路",如今他们也开始尝试"提出条件"。
只不过,在当前复杂的全球形势下,俄罗斯想要真正恢复到战前的能源销量和利润水平,恐怕并非易事。

展望未来,中俄之间的能源贸易大概率仍会维持"合作 + 议价"的格局。
或许折扣的计算方式会有所改变,合同周期会进一步延长,人民币结算比例会继续上升,但本质不会改变--俄罗斯依旧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也同样需要俄罗斯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