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圈突发震荡!荷兰安世半导体突然断供中国工厂,却被反指欠账10亿,这场博弈让无数人捏了把汗。
事件的引爆点在2025年10月26日。荷兰安世半导体单方面宣布,停止向东莞封装测试工厂(ATGD)供应晶圆,给出的理由是"中国管理层未遵守合同付款条件"。这番表态立刻遭到安世中国的强硬反驳。安世中国明确表示,自身不存在任何违约行为,相反荷兰安世半导体还欠付ATGD货款高达10亿元人民币,指责荷方的指控是无中生有的恶意抹黑。安世中国进一步指出,荷兰管理层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司整体利益之上,严重违背职业操守和公司治理原则,应当对造成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

来源北京日报
这场断供风波的背后,是荷兰政府的干预身影。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全球资产,指派外籍人士接管决策权,直接导致母公司闻泰科技对安世的控制权受限。对于这种做法,中方多次表态反对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商务部也已敦促荷方纠正错误做法。值得注意的是,ATGD工厂承担着安世全球80%的封装出货量,中国区更是贡献了48%的营收,荷兰总部的断供举动实则是一种自损行为。即便面临停薪压力,中国员工仍坚守岗位,全力保障客户权益。
面对断供危机,安世中国早已备好应对方案。成品与半成品库存储备充足,可稳定满足客户直至年底及更长时间的订单需求,供应链安全得到可靠保障。长期来看,新产能替代方案正在推进,正加紧验证国内晶圆产能,预计短期内完成测试,计划自2026年起无缝衔接客户需求,实现供应自主可控。多套应急方案同步启动,包括协调国内供应链资源及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安世半导体声明
当前市场上流传着一些需谨慎看待的信息。网传"中国恢复供货仅收人民币且禁止出口国外"的说法,缺乏官方公告或权威信源交叉验证,不应盲目采信。外媒报道的"下游企业生产停滞"等连锁反应,目前仅见于个别评论,并未获得产业链数据佐证,供应链恐慌效应并无实据支撑。
安世中国的应对展现出强大的供应链韧性。高库存缓冲解决了短期供应难题,国产化替代则瞄准长期自主可控,双轨策略让断供的杀伤力大幅降低。这场风波本质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控制权博弈的缩影,安世作为拥有飞利浦半导体部门超过60年历史、在分立器件等领域位居全球前三的企业,其控制权争夺早已超出企业层面。

中国区48%的营收占比、80%的封装出货量,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中国市场和产能对安世的重要性。荷兰总部的断供行为,反而加速了安世中国的国产化进程,这被视为打破技术封锁的关键一步。中美贸易谈判已涉及安世问题,双方达成部分解决方案,更凸显了事件的国际影响力。安世中国的反击与自救,是中国企业应对国际政治风险的生动实践。
真正的产业链安全,从来不是依赖他人的"供应承诺",而是自身的"替代能力"。安世风波让我们看清,国产化替代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或许将改写全球半导体的产业格局。你认为安世中国的国产化替代能顺利落地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