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方21日公开要求加方收回一个立场:不要把以色列总理带进可能会遭逮捕的外交风险里。

事情从上周彭博社的一次采访开始起火。记者问加拿大总理卡尼,如果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到访加拿大,会不会像前任那样,按照国际刑事法院(ICC)的逮捕令采取行动。卡尼的回答是肯定的。路透把这段采访发了出来,随后就有了今天的热闹场面。
以色列方面在21日迅速回应。政府发言人贝德罗西安说,卡尼应该把话收回,并且说欢迎内塔尼亚胡来加拿大访问。话里还有别的意思:贝德罗西安把加拿大此前在今年9月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决定,说成是"奖赏恐怖主义",并警告这会刺激加拿大国内的反犹情绪。以色列总理办公室也对国际刑事法院早前针对内塔尼亚胡的决定极力反对,直接把那种判决称作"反犹太主义"。此外,以色列最高检和总检察长也质疑法院的管辖权,认为那些指控站不住脚。
背景里有一条硬梆梆的法律链条:国际刑事法院在海牙在2024年对内塔尼亚胡发出了逮捕令,指控他在加沙行动中涉嫌反人类罪和战争罪。按照《罗马规约》,缔约国在涉案人员进入本国领土时,理论上有义务配合逮捕。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欧洲国家公开表示,如果内塔尼亚胡踏足他们国家,会按逮捕令办事。加拿大是《罗马规约》缔约国之一,这就把卡尼的回答放到了法律义务的框架下。
但法律文本跟现实操作之间,差的可不止一星半点。以色列不承认国际刑事法院对它的管辖,也坚决否认在加沙犯下战争罪。这种情况下,把国际法的"字面义务"变成具体行动,会撞上国家主权、外交豁免、甚至安全考虑。很多国家在公开表态时也都小心翼翼:一方面强调条约约束力,另一方面又提醒需要看实际情况怎么处理。说白了,法律上有个框,走不走、怎么走,是另一套政治算盘。
具体到执行层面也很麻烦。就算某国决定执行逮捕令,现实步骤也复杂:要看领导人入境的方式,是官方访问还是私人行程;要看是否享有外交豁免权;还要看本国司法系统愿不愿意配合--有的国家要走法院程序,有的要等司法部门的决定。再有,逮捕某国领导人这种事,后果很可能当场就有外交报复,双边关系会陷入长时间的对立。换句话说,不是看法律怎么写就能简单按图索骥。
这场拉锯里还有另一层脆弱的现实:国内政治。加拿大政府得考虑内部反应、对外关系以及选民看法。以色列也得顾及国内民族情绪和安全逻辑。两边都不愿轻易退让,但又要避免把矛盾推到无法收场的境地。国际社会的声音也在搅局,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曾重申,对《罗马规约》缔约国来说,ICC的逮捕令具备约束力--这话等于又把法律义务摆到台面上,让那些要权衡的人更不好做决定。
到现在为止,各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以色列指责加拿大的决定,会加剧敌对情绪;加拿大则面临执行国际法和维护与以色列关系之间的两难。媒体报道里,很多细节还在被放大:比如如果内塔尼亚胡以私人名义出访,会不会有不同处理;如果抵达机场时被当场要求出示豁免证件,会发生什么样的外交风波。这类细枝末节,决定了最终是按法律程序走,还是各自留面子私下解决。
实际上,类似的国际纠纷并不罕见,但每次都像刀口上跳舞。想象一下,国家元首下飞机那一刻,被边检挡在门外,这不仅是法律问题,还是一场国际政治的戏。现在能看到的是,各方都在计算利弊、摆牌子、喊话。加拿大到目前还没有就以色列21日的敦促给出更明确的回应。接下来要看的是,法律文本会不会被政治打磨,还是政治会被法律硬生生扯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