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防长对伊朗最高领导人发出威胁 称以色列可以再次袭击德黑兰

2025-07-29 11:03  头条

以色列高层频繁发出威胁,美国的真面目被看穿,伊朗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值此危难之际,德黑兰终于想到了中国。

事实证明,以色列不打算轻易放过伊朗,据央视新闻报道,以色列防长卡茨再次公开威胁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示若伊朗继续威胁以色列,以方的长臂将伸向德黑兰,这次是针对个人的威胁。对于这种恐吓,伊朗不得不认真对待,因为惨痛的教训证明了,德黑兰对以色列,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状态。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

内忧外患同时爆发,伊朗现在危机四伏

在短短12天的伊以冲突中,伊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大批核物理专家、军方高层死亡,甚至连总统、外长都险些遇刺。

近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曾险些遭暗杀,一枚炸弹就被安置在他家对面,在其往返土耳其的过程中,头顶还有无人机飞过。

此前,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也透露过,他开会的现场遭到了6枚导弹或炸弹的袭击,佩泽希齐扬撤离时腿部受伤。

因此,当以色列向伊朗最高领袖发出的威胁,绝非虚张声势,它精准地指向了伊朗政权最敏感的神经--最高领导层的个人安全。

然而,伊朗要面临的危机远不止于此,美以空袭让德黑兰的软肋展露在全世界面前,流亡海外的伊朗反对派看到了机会,变得更加活跃起来。

其中,尤其是前巴列维王子雷扎·巴列维多次在公众场合亮相,宣称要"推翻"哈梅内伊,并且国外势力正试图将其组织化、符号化,被推翻的巴列维家族,此刻成了反对派一个虽陈旧但易于识别的旗帜。

当然,指望这些不堪大用的反对派,在短期内撼动德黑兰根基,无异于天方夜谭,他们缺乏境内有效的组织网络和武装力量,行动只能在境外鼓噪。

真正影响局势走向的,依然是以色列及其背后的美国,反对派的希望,很大程度上是寄托在美以能再次给予伊朗政权"重击",届时,流亡海外的巴列维王朝残党,才有望从中牟利。

但是美以看似强硬,实则也是有苦难言,想要颠覆伊朗现政权的统治,有些超出了美以的能力范围。

【美以也担心自家的导弹不不够用】

美以还想再打一场,就怕导弹跟不上消耗

别看现在以色列狠话放得震天响,但真要再打一场,恐怕连他们自己也得掂量再三。

上轮导弹攻防战,不仅让伊朗的软肋被看穿,以色列也没好到哪去,据总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犹太研究所统计,在此次伊以冲突中,伊朗一口气砸出574枚导弹的"饱和攻击"。

在巨大压力下,美以的防空系统,如"萨德"、"箭-3",其表现不能说差,拦截率据说接近了50%,在实战中已属不易。

但代价同样惨重,美国一次性就烧掉了14%的"萨德"拦截弹库存,按照现在的生产速度,补上这个窟窿要花上8年,这哪里是在拦截导弹,简直是在烧钱,烧的是难以快速补充的战略储备。

更让美以头痛的是,伊朗亮出了"法塔赫-1"高超音速导弹这张牌,在冲突中,伊朗方面宣称其"完全控制了以色列领空"或有夸张,但该导弹的成功突防可能是事实。

这说明以色列现有的防空体系,对这种高速、高机动目标拦截效率骤降,面对一个拥有庞大导弹库并能发动"蜂群"攻击的对手,美以想"再打一次"绝对不像看上去那么轻松。

在这个背景下,以方的威胁,更像是一种极限施压的威慑策略,试图用"斩首"威胁让伊朗持续性地陷入混乱之中。

不过,所谓"最坚固的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破",美以的确没有颠覆伊朗政权的能力,但伊朗要面对的可不只是外患,内忧同样十分严峻。

【以色列防长直接威胁哈梅内伊】

伊朗想要破局,对外合作是唯一选择

什么内部问题,能够与美以军事威胁、巴列维王朝反对派相提并论呢?答案是伊朗首都德黑兰正面临严重的缺水,伊朗政府甚至不得不放假,来缓解用电、用水压力。

德黑兰作为一个人口超过1500万人的现代大城市,居然还要被缺水问题困扰,这其实揭开了伊朗另一道更深的的伤口--发展危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伊朗总统甚至不得不把迁都作为"紧急方案"提出,其严峻程度可见一斑。

因为"水危机"只是表象,它折射出伊朗经济在数十年严酷制裁下已不堪重负,国家财富被军工复合体和庞大的宗教-政治体系虹吸,民生凋敝,基础设施破败,连首都的基本生存资源都难以保障。

【伊朗的危机不仅仅来源于外部】

但问题在于,迁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且不提其中要遇到多少阻力,伊朗面临着一个最现实的挑战--没钱。

正是在这种山穷水尽的背景下,佩泽希齐扬近期关于"深化与中俄合作"、"优先邻国外交"、"呼唤海外侨民回国"的表态,才显得格外意味深长,甚至透着一丝急切。

其中,中伊曾经签订的《25年合作协议》,可能会得到伊朗高层的高度重视,将其视为德黑兰经济破局的"救命稻草"。

事实上,这份总价值高达4000亿美元的中国投资项目,覆盖能源、基建、电信等关键领域,几乎是伊朗打破封锁、重振经济的唯一曙光。

【伊朗总统表示要发展与中俄的关系】

但是中伊签订该协议的时间是4年之前,时至今日项目的落地也没有特别重大的进展,其中的责任并不在中方,而是伊朗内部的意见不统一,阻力太大。

合作从来都是双向的,伊朗想要中国的真金白银和经济合作,就必须拿出足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诚意",这份诚意绝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战略伙伴"称谓。

如果伊朗无法在这些实质问题上展现出令人信服的诚意和执行力,那么即使美以的军事威胁暂时缓解,其内部的危机也只会持续酝酿,随时可能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