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通知!农村土地征收严禁五种行为

2025-05-28 22:57  网易

2025 年宅基地政策对 7 类宅基地进行严查整治,这些情况都面临着被收回的风险。首先是闲置宅基地,若长期无人居住,房屋倒塌超过 2 - 3 年还未重建,就可能被村集体认定为自动放弃使用权,从而被收回。不过,政府鼓励农民自愿有偿退出闲置宅基地,补偿标准会因地区而异,像中东部地区大约是 5 - 8 万元/亩。超占多占宅基地也是重点整治对象。

"一户多宅"或者面积超标的情况需要缴纳有偿使用费。比如东部地区宅基地面积标准是≤120㎡、中部≤140㎡、西部≤160㎡,超标部分的费用可能从 200 元/㎡起步。

违法违规用地更是不被允许。

城镇居民购买农房、退休干部占地建房被明令禁止,一旦发现违建将面临拆除。要是侵占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来建房,不仅会被强制拆除,还会被处以罚款。

对于非农户口继承问题,城镇户籍子女虽然可以继承农房,但没有翻建的权利。

一旦房屋倒塌,宅基地使用权就会终止,土地将归还集体。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况,比如擅自改变宅基地用途、骗取批准获得宅基地等,也在严查整治范围内。这些政策旨在规范宅基地的使用,保障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2. "四禁"与"三优先"原则

"四禁"原则是 2025 年宅基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这是为了防止城市资本无序涌入农村,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禁止退休干部占地建房,避免违规占用农村土地资源。

禁止强制流转宅基地,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自主决定是否流转宅基地。

禁止破坏传统村落,保护农村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违反这些原则会带来严重后果,比如违规购买的宅基地可能会被收回,破坏传统村落可能会面临法律处罚。

"三优先"原则体现了政策对农民的关怀。

优先保障本村户籍成员,确保本村村民有宅基地可用,满足他们的居住需求。

优先满足危房修缮需求,保障农民的住房安全。

优先支持合规开发需求,鼓励农村合理利用宅基地发展产业。

例如,一些地方优先支持农民将闲置宅基地改造成民宿,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些原则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 政策好处 1.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2025 年宅基地政策在多方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在居住权益上,"三优先"原则优先保障本村户籍成员的宅基地需求,优先满足危房修缮需求,让农民有房可住、住得安全。

对于拆迁补偿权益,全面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就像山东试点地区,确权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提高至 800 元/平方米,使农民在拆迁时能获得合理补偿。

在继承权益方面,明确城镇户籍子女可继承农房,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家庭财产的延续。

比如某村的老张,他儿子是城镇户口,政策实施后儿子能合法继承老张的农房,不用担心房屋被随意收回。

2.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新政策为农民开辟了多种增收途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让农民可以在保留资格权的同时,将使用权出租或合作,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有偿退出闲置宅基地,政府给予相应补偿,如中东部地区约 5 - 8 万元/亩。盘活闲置资源更是成效显著,浙江农户将老宅改造成民宿,年收入超 10 万元;安徽某村利用宅基地建设物流中心,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增长 300%。

这些实际案例表明,农民通过合理利用宅基地,能有效增加财产性收入。

3.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宅基地政策对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政策规范了宅基地使用,让投资者更有信心投入农村。

发展乡村产业上,鼓励盘活闲置宅基地,为乡村旅游、电商仓储、特色农业等产业提供了空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方面,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资金流入促进了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例如,某村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村里也对道路进行了拓宽和硬化,安装了路灯,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三、 现存问题和痛点 1. 权益保障漏洞

在宅基地继承和流转过程中,权益保障存在不少漏洞。

一方面,相关规定不够清晰。比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家庭情况,像多子女家庭中部分子女为城镇户籍、部分为农村户籍时,宅基地的继承分配细则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家庭内部容易产生纠纷。

另一方面,补偿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在宅基地流转或有偿退出时,补偿标准可能无法反映宅基地的实际价值,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民得到的补偿与市场价值相差较大。

农民面临这些问题时十分困境,他们不知道该依据什么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且维权过程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农民最终只能无奈放弃。

2. 政策执行难题

宅基地政策执行面临诸多难题。对违规行为的监管难度大,农村地域广阔,违规建房等行为较为分散,监管部门难以做到全面及时的监管。

同时,基层干部执行不力的情况也存在。有些基层干部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在处理宅基地问题时出现偏差。

例如,在查处超占多占宅基地时,部分干部可能因为人情关系,对一些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还有在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中,存在拖延、不认真审核等情况,导致农民的权益得不到及时保障。

这些问题影响了政策的有效实施,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 农民认知不足

部分农民对宅基地政策认知不足。一些农民不了解确权的重要性,认为有没有确权证书无所谓,没有意识到确权能保障自己的土地权益,在拆迁补偿、流转等方面会带来诸多便利。

还有些农民容易陷入流转骗局,不法分子利用农民对政策的不熟悉,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骗取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

提高农民认知十分必要,只有农民充分了解政策,才能更好地利用政策保障自己的权益,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风险,也有利于政策的顺利推行和农村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