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方担忧台海是否发生军事冲突 外交部回应

2025-11-18 19:34  头条

德国外长犯下大忌,访华前夕语出惊人,相关行程直接被延期,下一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

刚看到德国外交部24日晚上发布声明,宣布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的访华行程推迟,理由是"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不过他们接下来计划和中方同行进行一次深入的电话交流。

据悉,德国定的随行名单有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人,所以毫无疑问,这趟没能出发的行程,原本是为了解决稀土和半导体的供应问题。

但现在,悬了。其实结合这两天发生的事情来看,瓦德富尔访华延期的真实原因未必如德国外交部说的那样。就在开启访华前夕,瓦德富尔语出惊人,说了这么一番话。

他说,德国的"一中政策"具体实施由自己决定,不支持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

这一番话意味着什么,懂得都懂,德国外长这是在赤裸裸的插手中国家务事。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当即就做出了回应,驳斥德国外长"只提维护现状、不提反对台独,实质是纵容分裂势力"。

所以这一场筹备许久的访华行程,就这么在启程前48小时"搁浅",表面是会谈安排出了问题,实则是德国外长踩中了中方绝不能退让的主权红线。具体来说,瓦德富尔访前的那番话有两个"雷区",而且每一个都透着矛盾。

郭嘉昆

先看台海问题上的表态,他说"坚持一中政策",却特意加了个"具体实施由德国自行决定"的尾巴。

这意思就是"我承认你的原则,但怎么理解我说了算",可中方早就把话讲得很明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表述没有任何自定义的空间。

郭嘉昆在记者会上的驳斥其实点透了关键,如果连"反对台独"都不敢提,只说"维护现状",不就是给分裂势力留余地吗?

今年7月,瓦德富尔参加中德战略对话时还明确说过"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才过了三个月,就多了"自己决定"的附加条件。

这是为了在盟友面前摆姿态,还是真的不明白主权问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再看他反复强调的"经贸焦虑",也透着几分双标。

瓦德富尔说"中方稀土和半导体管制让德国企业担忧",可他没提中方为什么要管制。

而且中方明确"合规企业能正常申请出口许可",并不是专门针对德国。

倒是德国自己来碰瓷找麻烦了。

据悉,德国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产业,90%以上的稀土都来自中国,一旦供应有波动,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影响。

可瓦德富尔绝口不提德国政府9月的动作,当时德国联邦经济部因为中方半导体出口限制,专门给北京发了外交照会,要求取消限制。

一边喊着"要公平贸易",一边只许自己提要求、不许中方守规则,这样的态度,怎么可能谈得拢?

其实仔细捋一下德国这段时间的对华动作,会发现瓦德富尔的困境不是偶然,而是德国当下对华政策"撕裂"的缩影。

2025年前8个月,中德双边贸易额已经到了1634亿欧元,中国还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比美国多了近200亿欧元。

德国汽车业更依赖中国市场,大众、宝马在华销量占比都超过三分之一,这次瓦德富尔随行的汽车协会代表,原本都准备好谈"2025年第四季度稀土临时配额"了。

可在政治上,德国又总想着跟美国的"印太战略"贴得近一点。

瓦德富尔

瓦德富尔今年8月访日时就说过,"要和日本联合应对中俄威胁",现在又在台海问题上试探中方底线。

这种一边靠中国市场"吃饭",一边又在主权问题上"挑刺"的操作,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访华,他原本还有个"隐性任务",那就是为德国总理默茨年底的访华行程"铺路"。

德国总理府9月就放风说,默茨想通过访华修复中德经贸信任,瓦德富尔先去"探路",原本是想提前敲定几个合作方向。

可现在行程一延期,默茨的访华时间就要重新评估了。

中方从来不是"不合作",而是"合作要有前提"。

德国总理默茨

瓦德富尔行程延期的教训很清楚,想和中国谈合作,就得先学会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想解决经贸分歧,就得放下那种"我提要求你就得满足"的傲慢。

如果德国继续在"利益"和"原则"之间摇摆,别说瓦德富尔的下一次访华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就连默茨总理年底的访华计划,恐怕也要悬。

毕竟,中国从不缺贸易伙伴,绝对不会为了贸易利益牺牲国家主权。

这一点,德国要是早想明白,也不会让一场本该推进合作的访华行程,变成一场"未启程先搁浅"的外交插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