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女老师感染艾滋病,医生寻找原因,发现她有几个误区

2025-08-26 09:11  头条

浙江绍兴,53岁的中学语文老师周娟(化名),在一次体检中被意外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她震惊得不知所措,坚称自己生活规律、没有乱交、没输过血、更不吸毒。医生深入询问后,才发现

她生活中隐藏着4个常见误区--这些误区其实很多人都在犯。感染艾滋病,真的只是"不洁性行为"才会中招吗?

你是否也觉得自己身体挺好,不抽烟、不喝酒、不出轨,就不会得这类病?但很多时候,疾病从不挑人,只挑机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重大疾病?5个方面可入手,快来看看吧!

这个话题,尤其值得50岁以上的男性朋友关注。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往往工作压力刚退、生活节奏改变,但身体却开始走下坡路。对健康的轻视、不愿体检、讳疾忌医,常常成为慢性病和传染病的"温床"。

一个普遍误区是:觉得自己"看起来没毛病",就等于健康。可艾滋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早期常常无症状,不痛不痒,却在悄悄损害身体。

周娟的感染经历,正是一个警钟。她没有不良嗜好,却因为几个生活细节中的认知偏差,让自己暴露在风险中。

医生总结了她的4个误区,第一个是"对伴侣的健康状况过于自信"。她的丈夫曾在外地工作多年,夫妻长期分居,聚少离多。她从未觉得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隐患,也从未建议对方做过性病筛查。这在许多中老年夫妻中极为常见,认为"都老夫老妻了,还有啥好查的"。

第二个误区是"将艾滋病等同于年轻人的病"。很多人以为只有乱性、吸毒才会染病,忽视了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中老年群体在这方面的防护意识普遍薄弱。50岁以上新确诊的艾滋病感染者比例逐年上升,说明这个群体的防病意识存在明显短板。

第三个误区是"过度依赖体检报告"。周娟坦言自己每年单位体检,从未发现问题。但普通体检大多不包含艾滋病抗体检测,除非主动提出,否则不会查。很多读者也会有类似的疑问:"体检都没问题,怎么还得病?"答案是:你查的项目可能不够。

第四个误区则是"对医疗器械消毒的盲目信任"。周娟曾回忆,自己曾在小诊所扎过针灸,也做过一次非正规牙科治疗。虽然看起来卫生,但器械是否高温灭菌无法确认。一些小诊所、个人美容场所,如果器具反复使用、消毒不到位,仍可能造成病毒传播。

很多50岁以上的男性,会觉得这些事离自己很远。但艾滋病病毒不挑对象,只要有暴露机会,谁都可能中招。特别是一些人到了中年,家庭不稳定、情感空虚,可能会有外遇或去娱乐场所,增加了无保护性行为的风险。这个阶段,反而更容易放松警惕。

普通人该怎么做才能防患于未然?第一步就是要主动了解疾病传播途径,提升自我保护意识。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握手、共用餐具、咳嗽打喷嚏都不会传播病毒,别把恐惧建立在误解上。

第二步是定期做相关筛查。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建议每年检测一次艾滋病抗体。检测方法简单,只需抽血,准确率高,而且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免费检测点。不要因为"怕丢人"而抗拒检测,健康永远比面子重要。

第三步是注意自身免疫力调养。很多人都知道免疫力重要,但不知道怎么提升。睡眠、饮食、运动缺一不可。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少油少盐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每天适量运动,哪怕只是快走半小时,也有利于心血管健康和血糖控制。免疫力强了,身体自然有更强的抵抗力。

第四步是对慢性病的规范管理,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这些常见问题。很多艾滋病患者死因并非病毒本身,而是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机会性感染或原有慢病恶化。中老年人更要重视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定期监测,遵医嘱用药。

第五步,是心理层面的调适。很多人一旦年纪大了,容易焦虑、孤独,自我封闭,甚至走向极端。这种精神状态本身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建议多参与社交活动、多与家人沟通,保持心情愉快。精神状态好,身体才更有抵抗力。

你可能会问:"我现在没感觉不舒服,真的有必要查那么多吗?"答案是肯定的。艾滋病、肿瘤、慢性病往往都是"无声杀手",等你感觉到不对劲时,可能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早发现,是降低疾病负担的第一步。

你也可能疑惑:"我都退休了,生活清淡,这些病还会找上我?"现实是,很多病并不因为你是否退休、是否清心寡欲而绕道。它们找的是"漏洞"而不是"人群"。只要有漏洞,就会钻进来。

别再把健康当成理所当然。身体是你一生最忠实的伙伴,但它也最容易被忽视。不要等到疾病来敲门,才想起要关窗。

最后想说一句话:你对健康的每一次投资,都会在未来回报你。从今天开始,愿你少一个误区,多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