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顾爱乐:中国何以成了西方的“替罪羊”?-顾爱乐、王文

2024-09-28 14:31  观察者网

2024年9月,"'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未来'明德战略对话(2024)"活动在北京举办。本次对话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

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教授与欧盟亚洲事务研究所(EIAS)总裁顾爱乐,就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西方对中国发展的看法及未来愿景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对话。

某新能源汽车生产线资料图:新华网

王文:现在明显感觉,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对中国的崛起心里总会不痛快。中国崛起速度之快超越了美国和欧洲的想象,导致了您刚才讲的,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对中国的政策都呈现出摇摆状态。

到2018年特朗普把中国视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之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才出现了定型。但是,欧洲对中国到底是朋友还是对手,还是有些人认为的是敌人?这一点并不是那么清楚,我对此感到非常疑惑。顾爱乐先生,您怎么看待欧洲人眼中的中国观?

顾爱乐:首先,过去这些高污染、低成本的行业主要聚集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因此西方国家乐于见到中国持续以低成本的方式,生产这些行业的高污染产品。中国现在向着高科技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大规模应用高科技,这并不是很多欧洲人所能预测到的。

有一些行业或者大的跨国公司和集团,他们面临的竞争可能会越来越激烈,因为过去他们在中国的供应链中是有优势的,但是现在这些跨国公司有一定的劣势,不够有活力,或者创新能力不足。所以他们可能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样他们就会形成一个印象或者感觉,就是欧洲开始害怕和担心中国,但这其实是对贸易问题的政治化处理。

如果能够轻易地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一个远在他乡的人,让别人来为你的错误买单的话,那么中国就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这时他们也需要照一照镜子,反思一下。其实,同样的批判也可以应用在欧洲或美国自己身上。因此,这些问题并非中国所造成的,而是美国、欧洲和中国各自内部的问题。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讲,也要感谢中国成了"替罪羊",其实你们是在给我们提供服务。

王文:"替罪羊"这个说法听得我很不是滋味,我们的的确确不喜欢这个词,因为"替罪羊"是一些无能的人推卸责任的说辞。您觉得未来中欧和中美这两组双边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吗?有没有设想过会糟糕到什么程度?

顾爱乐:首先作为一个欧洲人,让我去评价中美关系可能有些困难。当然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个人对于中美关系并不是持非常悲观的态度。美国内部存在着众多政治问题和议题,因此,就这些内部政治议题而言,中国很容易成为被指责的对象。

王文:中国还是成为了美国的替罪羊?

顾爱乐:可以用"替罪羊"这个词来形容,从某个角度来讲,也可以叫做"去风险化",这意味着整个供应链的结构不会追求垂直整合了。

换一个角度讲,如今在西方媒体中,中国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他们或以积极的态度,或者带着批判的眼光,频繁地讨论着中国。但是从市场的角度上看,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公关,本质上都是宣传。

所以这也展现出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重视,试想,如果某一天西方国家不再频繁提及中国,那才是真正的大问题,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此,当前的状况其实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取得的显著进步对全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

王文:我们不希望媒体提到中国的时候都是负面的,或者说是消极的,甚至是抹黑的,这是多数中国人真实的心理,我也要跟您反映。

另一方面,其实在中国和欧洲、中国和美国存在结构性矛盾的时候,多数中国人对于美国和欧洲如何解决矛盾的方式有一定的失望。至少我们看到美国解决当下这种竞争关系的根本方式,仍然在重复着过去两百年大国竞争的现实主义模式。换句话说,希望能够打败对方,让对方失败,而不是一种共赢的模式,这是我们现在担忧的,也是感到遗憾的。

更重要的是,其实欧洲和美国对于未来世界的发展,理论上讲应该提出更多更加可行的设想。比如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提出联合国的设想,推动了全球治理的发展。欧洲在二战结束以后不断推进欧洲共同体,最后形成了欧盟。三十年前,中国人对欧洲和美国,对未来世界提出的这些解决方案充满了崇拜。

但是现在看目前的问题更加复杂,面对产业竞争、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和传染病流行等等这些复杂的问题,欧洲和美国没有拿出让包括中国人在内的非西方世界满意的解决方案。相反,欧美的一些媒体和政客不断地重复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和大国竞争之路,试图解决当下的矛盾,我是有点失望的。

恕我直言,作为欧洲的顶级学者,您如何看待当下欧美在思想和智慧上的贫瘠?我们呼唤一位大思想家的出现,就像当年伯拉图、孔子,或者二战以后的几个大国巨头一样去设计未来的国际秩序。但是现在看来,这种设计未来解决方案的远见卓识仍然是缺乏的。

顾爱乐:首先您需要看一下是谁在批判中国,这些批判的观点是什么。在欧洲和美国的媒体中,尤其是一些大的媒体集团,他们的报道和叙述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和相互依赖性。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媒体的叙述方式就不会像过去那么客观了,所以是谁在推动这种叙述方式是值得思考的。

2008年4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主持人卡弗蒂发表辱华言论,图为当时讽刺他的漫画。新华网

实际上,普通人对于中国的看法可能更加客观,所以并不要只看部分媒体和政客的观点。在这种国际舆论环境中,某些叙事策略倾向于将中国作为焦点,以此服务于他们的利益诉求,而实际上这些叙事与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可能关联不大,更多反映的是叙事者内部的政治问题。

中国在面对这些外部叙事时,不要太过在意,也不用太过于直接地有所反应。认识到这些叙事往往是复杂国际政治游戏的一部分,其背后的真正驱动因素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欧洲现在已经习惯这样一种表述方式,人们会很大声地表达自己,但其实这根本不是事实。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