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将消失?三年后这三大模式谁主沉浮

2025-11-04 17:50  头条

说起一夫一妻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其实它在中国落地生根也没多久。

从历史资料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把一夫一妻写进法律,可那时候社会上还到处是一夫多妻的现象,尤其是富人家,纳妾啥的司空见惯。

真正严格执行得等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出来,才把纳妾和重婚彻底禁掉。从那以后,一夫一妻成了主流,可到现在也就70多年。

全球范围内,一夫一妻也不是人类的本能,从进化论角度看,人类文化里各种关系形式都有,比如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在某些社会还挺常见。

美国人类学家凯蒂·史塔克韦瑟研究过这些,说尽管一夫一妻有进化依据,但多样性一直是常态。

现在呢,这套制度越来越难撑得住了。数据显示,中国结婚率从2013年的1347万对一路滑到2024年的611万对,下降幅度大得吓人。

离婚率也从2010年的196万对升到2019年的470万对,2025年上半年离婚登记就达133.1万对,比去年同期还高4.5%。

经济发达的地方结婚率最低,比如上海、浙江这些地方,年轻人干脆不结了。单身人口超2亿,独居成年人过7700万,北京上海单身独居的都破百万。

为什么?经济压力大,高房价、工作竞争让很多人喘不过气。女性教育和经济独立了,44%的城市年轻女性没结婚打算,她们更注重个人发展。

全球趋势也类似,韩国2022年40多岁新娘比20多岁的还多,晚婚不婚成普遍事儿。日本年轻人流行"恋爱麻烦论",七成女性八成男性单身,虚拟恋爱都出来了。

社会学家们分析,这背后是社会变迁在作祟。传统家庭从大家庭缩小到核心家庭,人口流动加剧,婚姻观也跟着变。过去结婚是为了传宗接代、养家糊口,现在年轻人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

潘光旦这样的老一辈社会学家早说过,中国传统一夫一妻其实掺杂了妾制,但现在连这点都hold不住了。

贝克尔从经济学角度说,一夫多妻有时对女性更有利,因为资源分配更灵活,可现实中一夫一妻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正被冲击。

恩格斯在研究家庭起源时提到,婚姻形式跟社会生产方式挂钩,现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个人主义抬头,一夫一妻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专家们预测,未来三种模式可能会成主流。第一种,只谈恋爱不结婚。这种形式在年轻人里越来越流行,不以结婚为目的,纯粹享受感情。

数据显示,73%的年轻人群试过新型恋爱,线上情侣占45%,他们觉得结婚多余,添麻烦。过去老人家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耍流氓",现在年轻人反过来觉得"以结婚为目的才太功利"。

男性不想扛养家重担,女性不愿操持家务,大家都想舒服过日子。生育也没消失,但非婚生子在增加,虽然法律权益还有争议。52%的90后接受开放关系,但生育问题成痛点。

社会学家刘子曦研究公益相亲平台,发现用户更注重隐私和匹配观念,新媒体加剧了婚恋焦虑。马凯榕的调查显示,276个城市年轻人用新媒体后,婚恋压力更大。

第二种,AA制婚姻,就是婚后保持相对独立。夫妻俩不给彩礼嫁妆,大开销平分,小支出也算得清清楚楚。数据显示,这种模式在城市流行,源于女性经济实力提升。

复爱合缘的白皮书说,AA制恋爱占新型关系的22%,女性接受度更高。传统夫妻是"同心协力",现在是"我不占你便宜,你也别占我"。

商业服务人员和办事人员离婚率高,中等教育群体也容易这样。南开大学论坛上,学者们讨论家庭行为逻辑变了,不再是过去那种牺牲自我。

黄明雪研究浙江唐村的两头婚,说这塑造平等夫妻格局,但财产继承和抚育有危机。项江南分析两头婚中家族权力均衡,夫妻自主性受影响。

全球看,日本中国在近代前都允许纳妾,后来引进一夫一妻,可现在AA制像折中,保护个人利益。

第三种,开放式关系,就是非单一伴侣模式。原则是诚实沟通、自由选择、灵活调整。约会软件让这事儿成本低,选择多。

白皮书说开放式关系占22%,年轻女性更开放。心理学定义是双方敞开心扉,从性心理学看,否认夫妻专一。沃爾夫指出,这打造亲密感,但挑战传统。

齐泽克反对这套,他说开放关系实用主义太强,满足性快乐刺激,却缺绝对信任。爱情在他看来是排他性的,多偶会带来迷茫困惑。他在访谈中强调,婚姻绝对排他,对自己来说只能爱一人。

齐泽克不是道德卫道士,但他觉得开放式经常是实用色彩,醒来就空虚。哲学上,他用黑格尔和拉康分析,说爱情关乎信任,不是分散需求。

全球调查显示,高教育者更倾向开放,美国哥伦比亚芬兰这些地方同性婚姻都合法了,关系形式多样化。

这些模式冲击一夫一妻,社会学家朱富强批评主流经济思维,说一夫多妻有时优于一夫一妻,但现实中女性自尊和身体问题会增多。

野島剛说日本正走向事实上一夫多妻,出轨成罪恶观在变。家庭现代化理论回顾显示,过去50年西方批评修正家庭模式,从一夫一妻到多元。

施慧玲研究台湾家庭法律社会学,说一夫一妻有地位,但妾制影响深。走向后现代的美国家庭,理论分歧大,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并存。

数据支持这些变化。中国离婚率从1978年的1.53‰升到2018年的10.37‰,40年涨6倍多。跨省流动人口研究显示,高离婚率地区形成离婚文化,继承和浸染效应强。

年轻人易受新环境影响,年龄大者更守旧。男性女性离婚态占比上升,女性更快。地域上,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东北西部城市最高。

离婚率空间不均,最高省是最低的2倍多。沈毅研究亲属网络,说义利紧张导致平衡难。许琪说家庭行为动机变了,不再传统。

全球呢?不婚主义增多,因为社会价值观变、经济压力、个人意识强。韩国晚婚潮,40岁新娘多。全世界挠头,家庭不稳固。

各国调查显示,婚姻过时感强,各种形式挑战判断。同性婚姻38国合法,泰国最近加入。青年不婚不育?其实多因经济,社会学命题。晚婚不婚成趋势,单身社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