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与高考冲刺需求冲突,主管部门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名高中教师说,"但我真心希望教育部严格出手,双休的风一定要刮下去,这一届可能落实不彻底,之后的中小学生不要再有这么可怕的长期疲劳和心理问题了。"
03.双休背后的系统性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春天,"整顿恶性加班"和"高中双休"的号角几乎是同时吹响。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双休日制度的实施意见》的两个月后,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2025年2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企业公平竞争座谈会,阿里、京东、奔驰等7家企业受邀,指陈恶性加班是"扭曲市场秩序的毒瘤"。今年两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写入文件。
高中双休与大厂强制下班,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其实紧密相连。不管是"双减"还是"全面双休",两场变革共同指向"把时间还给人"。这意味着,高中生周末能否真正得到休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整个家庭的认知和判断。
"实际上,高中年龄段的孩子已步入青春期,学习意愿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成绩的影响,远高于家长和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的作用,更大于低效的学习时间堆砌。补课最大的作用,不过是家长的安慰剂罢了。"一名受访者告诉我。
长期关注教育的心理学专家段鑫星,在多个场合分享过相关观点:家长需要知晓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如果是自驱力与自控力强的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减压,让孩子获得充分的休息;如果属于"腰部"学生,相对放松又能跟上节奏的,可以劳逸结合;如果属于学习不擅长或没有兴趣爱好的,休息时间可以用来探索孩子更有兴趣或者更擅长的事,与孩子一起规划未来,寻找赛道。诚然,时间本应属于生命,而非沦为恶性竞争的助燃剂。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图景,会发现"双休"政策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更深层的教育公平议题。
但同时,当我们将目光从城市焦虑的教育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会发现"双休"之下,教育公平的议题也愈发凸显:对于许多县城和乡村的孩子,双休日意味着"回家散养玩手机、照顾弟妹";而他们的城市同龄人,可能在"请家教、上网课、参加研学营"。微博上#双休加剧教育不公平#的话题下,一条评论引发深思:"表面同时休息,实则资源鸿沟拉大。"
同时,教师待遇也是一道现实关卡。有教师直言,没了补课带来的微薄延时费,仅靠基本工资生活拮据。若待遇无法保障,好老师留不住,双休政策反而可能加剧教育资源"贫者愈贫"的困境。
周末休息这件事,本不该有争议。生命在一呼一吸间得以延续,在一张一弛中才能长远。换言之,单休或不休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只不过多年来突破红线的人和事多了,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了主流,才让原本最基本的休息权都成了争议。
作为成年人,我们如此厌恶加班文化,厌恶将工作带回家中,厌恶形式主义的"卷时间而轻实效",我们成年人都在呼吁更多的假期更多的休息,更何况是处在生长阶段的孩子呢?
当政策在"执行"与"对策"间拉锯,当焦虑在"休息"与"升学"间蔓延,我们不得不思考:是在留住青山,还是焚林而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