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推迟访华行程,中方作出回应,作出了三个解释。

2025年10月27日,在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德新社记者问及了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这样一个问题,原定于10月24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将访问中国,但是在临行之前,瓦德富尔突然宣布不去中国了,把访问中国的行程往后推了一推,这一反常决定对于德国这样的欧洲大国,甚至在全球都有影响力的国家来说,还是比较罕见的,尤其是在中德关系的处理上,德国向来是秉持着比较务实的态度,为什么瓦德富尔外长会做出这样令人费解的决定呢?
按照西方媒体的说法,瓦德富尔到访中国,实际上没有受到中国的欢迎,因为瓦德富尔原先想的是,除了与中国外长王毅举行会晤,他还想与中国总理以及中国最高领导人举行会晤,但是中方明确拒绝了他的无理诉求,所以瓦德富尔一气之下,干脆取消了行程,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受中方待见,德国也没有受到中国的尊重。德新社的记者就此问外交部的发言人郭嘉昆,事实真是如此吗?中国为什么会拒绝瓦德富尔访问中国呢?

对此,郭嘉昆的回应是,中国并没有拒绝瓦德富尔,而是从事实上以及从各个方面去维护中德关系,对于瓦德富尔最终做出取消访华行程的决定,这实际上是德国自己的事情,中国并不会做出更多的评论,但是郭嘉昆还是做出了3点解释:
第一个点,中国从来都是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去处理中德两国的关系;
第二点,德国也好,中国也好,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体,两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第三点,中国奉劝德国,如果真要想跟中国交朋友,真要想深化中德两国的经贸关系,德国应该回到中国所主张的三原则的基础之上,那就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如果德国缺乏这一点基本的国际礼仪和外交礼貌,那么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想要访华,根本就不可能成行。

简而言之,郭嘉昆虽然没有对瓦德富尔为什么取消行程,以及中国为什么拒绝做出明确答复,但是从上述三句话你就可以看出,中国实际上是对此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解释的。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郭嘉昆所说的三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话,郭嘉昆说,中国从来都是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去处理中德关系,这无疑就是告诉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以及德国默茨政府,想要处理中德两国关系,不要整天纠缠一些枝节问题,也不要因为某一个事情情绪上来以后,就开始对中德关系指手画脚,中国奉劝德国一定要从长远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去考虑中德关系,这实际上就是批评作为德国外长的瓦德富尔,理应基于德国利益,基于中德两国的共识和共同利益,去处理两国的关系,而不是凭空制造出一些人为障碍破坏两国关系。

为什么我们不欢迎瓦德富尔来中国,因为他在访华之前突然在三个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第一个,对中国的稀土管控措施指手画脚,要求中国必须放开稀土管控,因为这危及了德国和欧洲的产业供应安全;
第二个,关于安氏半导体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对于荷兰政府的报复太过于惨烈,完全就是不讲道义,是在欺负荷兰,所以德国为了支持荷兰,坚定地站在荷兰政府这一边,在荷兰政府都开始在辩解不是想要破坏与中国关系的时候,作为局外人的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又有何德何能敢于给荷兰撑腰;
第三个,瓦德富尔在台湾问题上,警告中国不得动武,这就触碰到了中国的逆鳞,中国就绝对不会客气。所以这一次,我们直接拒绝了瓦德富尔的访华行程,这就是中方所说的,要想处理好中德两国关系,必须谨言慎行,必须回到中德当年建交的公报之上,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去考虑中德关系,而不能基于欧洲政客的短视行为进行政治投机,中国不欢迎。

第二句话,中国和德国都是世界上能够排在前五的重要经济体,两大经济体的关系,这些年来可谓是风雨同舟、携手共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造福了两国,对于现任的默茨政府而言,瓦德富尔作为德国外长,就理应继续维护这种势头,处理中德关系不是中国单方面对德国的需求,而是德国和中国共同的需求,中德两国的经贸关系越是发展,中德两国的政治关系越是成熟,就能够达到战略互信,对于德国来说是好事,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好事,中德关系不存在谁依赖谁,也不存在谁需求谁,而是造福于两国的共同事业。所以对于瓦德富尔以为中国有求于德国,对中国指手画脚,中方直接对他说不,如果不改变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如果还不认清事实,就老老实实在德国待着吧。

第三句话,如果中德两国关系要继续发展,默茨政府想要继续加强和深化两国关系,必须回到三原则的基础之上,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德国首先得学会什么叫礼貌,如果不懂礼貌,就得回到学校熔炉里面,好好地淬炼淬炼,只有懂得了国际礼仪,只有学会了尊重别人,才有资格跟中国来谈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