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之战是本世纪以来伤亡军人最多的战争,目前估计双方伤亡数已过百万,而战斗依然没有停息。
在1000多公里战线上,俄乌仍有上百万军队对垒;可以说每一天的战斗,两军都会有上千人的伤亡,其中数以百计为阵亡。
由于是阵地战模式,战线相对固定,所以双方军队的大部分阵亡者都由己方来收殓。
不过阵地战模式也有攻防之别,如果进攻失败,那么己方阵亡者就会留在对方阵地上;如果进攻成功,则对方的一部分阵亡者也因来不及带走而留下。
还有在双方对垒的灰色地带,阵亡于此的军人遗体很难回收,只有战线变动才有可能被收殓。
这就导致俄乌两军在收尸时,都会收殓到对方军人的遗体。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虽然也不乏有个别出格行为,但总体来说基本的人道主义还是要讲;所以收殓到对方军人遗体后,也会集中存放,以待交换。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俄乌两国在战场上打得热火朝天,战场外的谈判也有好几轮,但唯一能达成的共识就是交换阵亡遗体和战俘。
在8月19日,双方便进行了最新一次的阵亡遗体交换。
其中俄罗斯交给乌克兰1000具乌军阵亡者遗体(包括5名重伤战俘死者),乌克兰交给俄罗斯19具俄军阵亡者遗体。
如此,双方最新一次的阵亡遗体交换比例,便又超过了1比50。
当然,这样的比例在如今的俄乌战事中已经不算稀奇了,甚至双方似乎都在有意"控数"。
因为在7月17日的阵亡遗体交换中,跟这次的交换数量是一模一样,也是1000换19。
所以在7月、8月的这两次交换中,总计是2000具乌军遗体换38具俄军遗体。
当然,还是那句话:
阵亡者遗体交换比例,不代表双方在战场上的真实战损比例,更多是战场优势、战场控制程度的体现。
即俄军总体是推进方,其占领乌军阵地后,便可收殓到更多的乌方阵亡者遗体;反之,乌军则只能在打得比较好的攻防战斗中,才能掌握到俄军阵亡遗体。
所以在这种战场形势之下,双方交换阵亡遗体的数量就比较悬殊了。
如此悬殊的阵亡遗体交换,对俄罗斯影响不是太大,因为它收到的己方阵亡者遗体数量不算大。
但对乌克兰来说,就比较棘手了。
因为乌克兰方面对阵亡的认定十分苛刻,甚至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以8月11日的乌军战损例子称,其失踪数竟然是阵亡数的4.4倍。
所谓失踪,即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可现在俄国人把尸体送回来了,那总不能说这些乌军也是"失踪者"了;既然有尸体,那就走流程,进行具体身份的辨识,并确认其阵亡身份。
阵亡身份确定后,那就应该给阵亡者家人发放抚恤金,并为其提供后续一系列的相应待遇。
但我们前段时间就说过,理论流程如此,但实际进行中则困难重重。
以双方在6月份进行的大规模阵亡遗体交换为例,乌克兰收到6057具(俄方称是6060具)乌军阵亡遗体。
但是将近两个月之后,这6000多具阵亡遗体中,只确认了其中62人的身份,比例只有百分之一。
按照这样的身份认定效率,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5月乌方收到的5809具遗体中,又有多少人的身份得到了认定?
话句话说,就算乌军阵亡者的尸体已经到了乌方手里,那为数上万具的乌军死者,能得到阵亡者认定的依旧只有极小一部分,大部分死者就明明白白地摆在自己的国土上,却只能是"失踪人员"。
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大部分的乌军阵亡遗体是其自己收殓的;由于俄乌战争火力运用的问题,很多遗体损毁比较严重,同样需要技术手段确认身份信息。
那么这些数量更多的乌军死者,是不是也受到了如此待遇?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乌克兰说自己的阵亡只有四五万人,那就不令人稀奇了。
因为这些只是比较幸运地被认定为阵亡的官兵,其他有尸体或者无尸体的"失踪者",才是更庞大的数字,甚至更悲惨者,连数字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