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不去北京,却把亲中派元老的儿子塞进访华团",一句话就能让关心中韩关系的人心里咯噔一下。
这操作像极了考试前夜才翻书的学生:一边怕得罪美国,一边又怕错过中国市场的红利。
先看人。
朴炳锡,前国会议长,在香港待过几年,普通话比不少韩国留学生还溜;卢载宪,前总统卢泰愚的儿子,他爸当年在山东认祖归宗,还亲手把中韩建交写进历史。
把这两位塞进特使团,等于把"我们还记得旧情"四个字写在脸上。
再看时间。
李在明月底先见石破茂,再见特朗普,北京只派国会议长禹元植去阅兵。
顺序一摆,信号再明显不过:韩美同盟是正餐,中韩关系是甜点。
北京回了两个字:欢迎。
没加任何条件,也没把拒绝出席阅兵的事挂嘴边。
这种不追问、不翻旧账的回应,反而让韩国国内一些人心里更没底--越是客气,越像拉开距离。
说到底,韩国的外交空间从来被一条线捆着:驻韩美军的去留。
李在明想在中美之间找缝隙,可缝隙上方是特朗普的推特,下方是中国14亿人的市场。
往左一步怕撤军,往右一步怕断链,只能踮着脚尖走钢丝。
特使团带不来驻军,也带不走萨德,最多递上一句"咱们再聊聊"。
北京听懂了,所以没把阅兵缺席当回事;华盛顿也听懂了,所以没把特使团当回事。
真正难受的是韩国自己。
前任尹锡悦把路走得太硬,现任李在明想往回找补,却发现方向盘并不在自己手里。
下次见面,北京大概率还是那句"欢迎"。
至于能聊多深,得看李在明敢不敢把经济议题从政治夹缝里单独拎出来。
否则,特使团再豪华,也只是给国内舆论拍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