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长和卖港的真正原因?商务部专家5字定调,李嘉诚解释不清
李嘉诚出售港口,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用5个字定调,即"在商不言商"。白明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起单纯的商业交易。
长和集团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港口业务仅占集团营收的9%,在五大业务板块中敬陪末座。这个看似"甩包袱"的操作,却在交易流程上暴露出重重疑点。按照商业常理,出售核心资产应遵循"价高者得"的市场规则,通过全球招标实现利益最大化。但长和集团却在短短数周内闪电敲定与美国贝莱德财团的协议,甚至未邀请有国资背景的中远海运参与竞购--后者不仅拥有全球港口运营经验,更在2024年刚刚完成对欧洲大港的战略收购。
商务部研究院专家白明的质疑切中要害:"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何放弃竞价机制?"数据显示,同期国际港口交易溢价普遍在15%-20%,而长和的交易估值仅相当于EBITDA的8.5倍,明显低于行业平均的10-12倍。这种"贱卖"行为,与李嘉诚一贯的"精明商人"形象形成鲜明反差。更值得玩味的是,交易标的中包含巴拿马运河东西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这两个被称为"世界航运十字路口"的战略要地,其单日货物吞吐量相当于长江流域三个枢纽港的总和。
特朗普就曾扬言"收回巴拿马运河",如今贝莱德财团的收购行动,恰似美国战略的"曲线救国"。巴拿马运河控制运河两端港口,意味着掌握全球航运的"咽喉要道":从亚洲运往美国东海岸的集装箱,从欧洲运往南美市场的大宗商品,都将在美国的监控之下。
美国的算盘不止于此。数据显示,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第二大使用国,年通行货值超过1200亿美元。一旦美方掌握港口运营权,完全可以通过"设备检修""安全审查"等手段,对中国货轮实施隐性限制。更严峻的是,美国惯用的"长臂管辖"可能在此上演:2023年某中东国家港口因拒绝配合美方制裁,被强行终止运营长达6个月。巴拿马运河若步此后尘,中国外贸企业将面临每月数十亿元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