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冷,就看九月三十”,今日九月三十,今年冬天非常寒冷吗?

2025-11-19 10:34  头条

今天是公历11月19日,农历九月三十,是农历九月的最后一天,明天我们将迎来十月初一寒衣节,按照古人的说法,将迎来入冬后的第一个月。

进入农历十月就进入孟冬了,古人通常通过农历十月初一(十月朔)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判冬天的冷暖,提醒人们早做准备!

例如,《清嘉录》中就有记载说:"十月朔,晴则冬温,雨则冬寒。" 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十月初一当天是个晴天的话,那么按照古人总结的经验,可能预示着冬天是个暖冬;反之,如果十月初一当天下雨的话,则预示当年的冬天可能是个冷冬。

另外,在我国河北、山东一带,旧时还有"十月初一刮北风,雪花飘飘冬要早"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刮的风以北风为主的话,那么当年的冬天不仅冷得早,雪下的可能还会比较频繁。

还有我国陕西《延绥镇志》中也提到,如果十月初一寒衣节前后出现"雾凇"(树挂)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冬季里的雪量可能会比较大,有利于农田保湿,缓解春旱。

今天是农历九月三十,是进入孟冬时节的前一天,也是古人判断冬天冷不冷,雪大不大的关键时间点。

那么,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雨雪多不多呢?在旧时民间有"雪大不大,就看九月三十"的讲法,下面具体来看!

农历九月三十虽然不是节日,也不是节气,但古人通过长时间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总结出,这天的天气情况对后续冬天的降雪多少、冷暖以及来年作物收成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田家五行》中就有记载说:"月内雨雪多,主冬春米贱。" 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雨雪较多的话,那么就预示冬天寒冷雪多。这样一来,来年就会少得病虫害,作物易获得丰收,价格较往年便宜。

另外在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县志中,有"九月晦日宜雨不宜晴,雨则冬雪足,晴则冬旱"的类似记载,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三十(晦日)当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冬天的降雪会比较充足;反之,如果农历九月三十当天是个晴天,则预示着冬天可能降雪少,易出现冬春连旱的情况。

下面来再看一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里是怎么说的:

一、晦日雨,冬必寒

这里说的"晦日",指的是农历九月最后一天(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有的年份是三十),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晦日当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冬天可能会多雪寒冷。

冬天寒冷对于没有农药和化肥的古代来说并非是坏事,能够冻死地下部分病菌和虫卵,来年就会少得病虫害。

而且,雪中有一定的氮化物,融化后渗入到土壤当中,不仅相当于施了一遍氮肥,还能缓解春旱,有利于春季作物生长。

二、晦日雨,雪水多;晦日晴,雪水缺

这句农谚相比上一句表达的就更具体了,直接指出了,如果九月三十(晦日)当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整个冬季雨雪天气会比较频繁,天气寒冷;反之,如果天气晴朗的话,则可能预示着冬季里雨雪偏少,是个暖冬。

按现在气象知识的理解,如果到了农历九月底十月初还下雨的话,说明暖湿气流可能还没有完全撤退,容易与北方来的寒潮或者冷空气交汇,易形成雨雪天气。如果这种态势持续到冬季,则可能导致降雪会比较频繁。

三、九月晦日阴,柴炭贵如金;九月晦日热,烤火到年黑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三十(晦日)这天阴天下雨(雪)的话,那么按照老祖宗总结,可能预示着当年冬季里比较寒冷。这样一来,严寒的冬天对取暖用的柴炭需求增多,价格昂贵。

相反,如果农历九月三十(晦日)天气温暖的话,则往往预示着冬季里可能也不冷或者冷天来得晚。这样一来,取暖时间短("烤火到年黑"意指不必长时间烤火),冬天不是那么寒冷。

关于九月晦日,判断春节期间冷暖的农谚还有下面几个,就不一一解释了,大家可以先收藏起来,过后对照一下,看看还准不准:

1、腊月暖,六月旱;九月冷,春节冻;

2、九月三十刮北风,春节雪花白茸茸;

3、湿了晦日头,春节冻死牛;

4、晦日雨雪降,春节棉袄忙。

总结:

从上面这些记载和农谚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如果农历九月三十(晦日)当天是个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当年的冬天里多半会比较暖和,雨雪天气少;反之,如果当天下雨(雪)或者刮起北风的话,则往往预示着冬天寒冷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