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蒋钦,东吴名将,在同年卒于军中。史载其卒年为219年,与襄樊战事时间吻合。是否参与战役虽无明确记述,但时间重合,引发诸多猜测。
孙权虽得荆州三郡,却也清楚:吕蒙与蒋钦之失,并非小伤,未来无人可替。荆州虽得,敌人未灭,关羽未擒,战局未完,危机尚存。
麦城突围失败,败局已定
荆州南岸已失,江陵、公安皆归东吴。关羽背腹受敌,粮道被断,退路被封。他本打算继续围攻樊城,一举拿下曹魏南防,但消息传来那一刻,他就明白,这一战已经输了。
他急调部队撤往麦城,企图重整兵马,依山据险,以待援兵。麦城位于当阳、枝江之间,虽小却易守,是关羽最后的栖身地。但现实不给他时间。东吴、曹魏皆派重兵围堵,北有徐晃,南有吕蒙遗将,东西两线皆布伏军。
关羽带着剩余亲兵突围,数次尝试从西入蜀,未果。沿途多是民地,无粮可取,无兵可招。士兵疲惫、战马瘦弱、士气崩塌。他每日奔行百里,仍未能找到一线生机。
突围至临沮水畔,前方吴军重兵设伏,马忠部为前锋,陈兵山谷间。关羽左右皆空,再无选择,率数十骑突入林中,强行冲杀。中途遭遇伏兵截断,其子关平战死,副将周仓自刎,关羽被俘。
俘虏之时,关羽满面尘土,衣甲破损。吴将奉命不杀,先送至孙权。孙权一度犹豫,遣使问策于曹操。曹操表面推辞,内心忌惮其后患,最终促成斩决。
关羽死于临沮,首级送至许都。孙权以此向魏示好,换取短暂安稳。魏吴表面联盟,实则互疑。此举虽达目的,却也结下杀兄之仇,为后来孙刘彻底破裂埋下根因。
至此,关羽北伐全线失败。襄樊战局结束,荆州易主,蜀国重创。而这一场败局,并非因兵不力,乃后方失守、同盟背叛所致。从战略角度,关羽的局限在于信任错人,部署不细,决断迟缓。
但曹操也未从中真正得利。七军尽丧,庞德被斩,于禁投敌,虽胜亦伤。孙权虽得地,但吕蒙病死,蒋钦卒年紧随,胜果来得极其沉重。
战后比损失,胜者难言轻松
襄樊之战后,三方清点战果。最醒目的,是魏军的七军全军覆没。于禁所率三万大军,实际伤亡过半,其余降敌,战力尽失。此败直接动摇魏军对水军作战的信心,南线策略因此推迟重设。
庞德之死,不仅是军事损失,更是士气打击。他本为马超部将,归附魏不久,即战死于非命,使得西凉诸部对曹操疑心加剧。后续魏军西征难度加大,连锁反应显著。
而东吴方面,看似兵不血刃得荆州,但损失实则更沉重。吕蒙病卒后,江表无人接替其位,孙权多次更换将帅,皆难镇服荆州军民。民心未附,兵员叛逃,治理困难。
蒋钦卒年在219年,虽然记录简略,但间接造成东南水军调度问题。次年,夷陵之战爆发,东吴用兵捉襟见肘。原本该巩固荆州,反因人手紧缺,仓促应战。
曹魏虽未失土,但因于禁投降引发一连串军事信任危机。之后曹操在用人方面更趋谨慎,连于禁也被弃之如履。此举虽保军事稳定,却也让前线将领士气更加低落。
而蜀汉一方,失荆州、关羽被斩,元气大伤。刘备决意出征夷陵,正是此役之后的反弹。孙权原本求稳,反被逼入全局对抗。此战胜者,短期看是东吴,长期却引发三国结构巨变。
说出来有点丢人,不只是关羽的失败,也包括魏吴的胜法。魏失将失军,吴得地却折人。整个战局,没人真正赢得彻底,只有暂时侥幸。
樊城之水,冲垮了于禁七军,也冲散了魏吴联盟的信任。麦城一败,不只是关羽殒命,更是三方再无缓冲。之后数年,三国局势急转直下,连带历史进程被迫加速。
这是一场不体面的胜利。也是三国战场上,最真实、最沉重的战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