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火车"的人
刚收到《我是刑警》总制片人郭现春邀约时,徐萌犹豫过。虽曾参与《湄公河大案》的策划,接触过相关领域,也看过乌国庆、崔道植等刑侦专家的事迹材料,但对他们的故事心心念念是一回事,写剧本是另一回事。"剧本不靠编。"她说,没有下生活得来的一手素材,创作无从落笔。不过,郭现春信任她,因为笃信共同的现实主义信条。
2019年春节刚过,剧本进入策划阶段。徐萌先从"百佳刑警"的资料里获取初步认知,但远远不够。"一开始一头雾水。"她不讳言,熟练工遇到新难题。有专业壁垒,提不出问题,受访者们又纪律严明、为人低调,没人坐下来就侃侃而谈自我表扬,该保密的更是守口如瓶。怎么让这群日常发问的人敞开心扉?徐萌不着急开口。每天到了下生活的地方,她坐在边上先观察。他们怎么交流,内部结构什么样,系统如何运转,诸如此类,调动所有感官去感受一个特殊行业的气质。渐渐地,她开始和刑警们聊天,聊到不明白的,连夜查资料。有关键词就有了入口,下次再聊就有了话题,随后是逻辑、故事,所有东西一点点"薅"出来,拼图越攒越多。
她把跨行业采风比作"扒火车":"时速300公里,有本事扒上去,跟着走一趟,你就会了。没本事会被甩下来,表明双方没建立信任,打不开界面,捞不到干货。"第一趟"扒火车",徐萌写了20万字大纲,干了几十年的刑警说都对,但还差点意思。这相当于编剧的时速上了100公里,可以再"扒"一趟。8个多月、两轮采风,行业的基本面貌在她心里渐渐清晰。
"今天一线刑警的风貌跟固有印象相比变化很大。"徐萌说,他们太聪明了,"是时代'养'出来的自信和自洽。队伍里很多高学历、高知人才,学法律、生物、化学的有,中文系、艺术专业毕业的也有"。整支队伍人才升级、系统升级,这激发了编剧的创作兴奋点,也是剧的戏眼。"如果没有公安系统装备和算力的迭代,我想我不会去写一个艰苦卓绝、好人好事式的破案故事,因为已经有人做到过极致了。""刑警守护人民安全,忠诚、热血、担当、无私的精神内核没变,但装备变了。"徐萌写的,是动态发展的"变装不变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