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13年后的8月4日,73岁的项明终于站上了法庭,听取自己的最终宣判。死刑缓期两年,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这是对一位曾誓言"夸父逐日"的检察官,最具讽刺意味的收场。
他曾是北京检察系统的旗帜性人物。自1979年弃教从政,进入海淀区检察院以来,项明一路高升,出任海淀区检察长、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直到2006年成为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的"一把手"。他主导了"主控检察官制度"、推动法学学者挂职,还被老部下结集成书--那本名为《逐日》的内部资料,如今读来却让人不寒而栗。
一个以"逐日"为信仰的理想主义者,为何会走到贪污、受贿的深渊?
真正的滑坡,或许早在退休前就已悄然开始。项明被查的通报披露了一连串"灰色操作":消费卡、装修费、住房分配、非法获利……种种细节拼接出的,是一个长期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的完整闭环。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切并未止于十八大之后。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他仍旧"屡教不改",持续敛财,直至案发。
项明不是孤例,而是一个被清理出的"害群之马"。2024年,检察系统已有71人被倒查问责;2025年,仅半年度就有3名地市级检察长落马。曾经铁面无私的法律执行者,正成为"严管严查"的重点对象。这背后,是整个体系自我净化、自我革命的必然逻辑:不能让监督者脱离监督。
最荒诞的,是现实对理想的背叛。项明生前曾在会议室挂上"夸父逐日"的浮雕,口口声声让干警以追日之志砥砺法治信仰。同事还曾打趣说"夸父逐日,不就是向明(项明)吗?"--这句玩笑,如今成了最扎心的讽刺。
他曾嘱咐不要高调宣传自己,结果却以最刺眼的方式"被历史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