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公开表示,会支持德国在新能源和汽车智能化领域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
德国汽车制造商的电池供应商,也得到了更宽松的准入条件。之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便与德国的汽车公司展开了新订单的接洽。
宝马汽车在沈阳的新建工厂项目获得了提前批准。大众汽车位于安徽的电池实验室项目也进展顺利。
这些事情,为德国企业提供了支持。
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文件内容被泄露…文件说美国需要紧急从"非中国地区"获取用于F-35战斗机制造的稀土金属。
不久,中国商务部就宣布了对高性能磁材--例如钕铁硼--实行出口许可证审查。
这个决定让美国方面感到紧张。
因为美国的高端产业,从战斗机到芯片制造,都对稀土有依赖。
就在中国收紧相关材料出口的时候,欧洲的德国却拥有中高端稀土磁材的加工能力。这项技术在欧洲,德国是少数具备的国家之一,虽然其技术链条并不完整。
中国的动作,一方面影响了美国,另一方面也让德国看到了自身在欧洲供应链中的位置。
这让柏林在和华盛顿交涉时,多了以前没有的考量。
那么,是什么引发了这场纷争?
起因是美国认为自己在和欧洲的贸易中存在逆差,并希望改变这一状况。
美国政府开始对欧盟的商品加征关税。
起先是针对钢铝产品,征收了50%的税。接着目标转向了欧洲的汽车,特别是德国生产的汽车。
美国方面放出消息,对汽车征收15%的关税只是开始,最高税率可能达到30%。
如果欧盟反击,税率还可能继续提高。
法国生产的葡萄酒,也在此次加税的范围之内。
这些措施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而是具体的行动。
一开始,欧盟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欧盟曾提议降低半导体关税,以此换取美国降低对欧洲商品的关税。
华盛顿方面没有接受这个提议。
当美国明确表示15%的汽车关税是无法协商的底线时,一直尝试调解的德国,态度发生了变化。
德国官员改变了以往的沟通方式,直接表示:"如果美国想要争端,那就给他们争端。"
德国副总理取消了既定的与美国能源代表团的会面。德国外交部也暂停了数个与美国的高层沟通渠道。
德国财政部的行动更加直接--它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文件。
文件建议欧盟评估对从美国进口的新能源汽车和医疗设备,征收对等的特别关税的可行性。
这是一种公开的表态。
为什么一向行事风格比较克制的德国,这次选择了直接回应?
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德国的经济结构。德国是一个依赖出口的国家,其经济支柱包括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
这些产业的销售额,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海外市场。
中国市场,是德国最大的海外市场。
数据显示,每销售三辆奔驰汽车,其中就有一辆的买家来自中国。大众汽车的情况更为明显,其总销量中超过40%由中国市场完成。
中国不仅没有减少从德国的进口,还为德国提供了合作机会。
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是德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一个重要背景。
除了经济因素的考量,德国国内的社会情绪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几年,德国安全部门披露了数起"间谍"相关的案件,这引发了德国社会对于其与美国关系的讨论。
这种反思的情绪,在德国国内逐渐扩散。
在多个国际场合,中国方面表达了支持欧洲实现"战略自主"的立场,并反对将正常的经济合作政治化。这些表态,与德国国内正在变化的情绪产生了共鸣。
有了经济上的稳定因素,德国在外交上也开始寻求更多的自主性,希望减少美国对其战略方向的影响。
德国总理规划了对中国的访问。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访问了中国。
这些行动都表明,欧洲正在寻求建立更多元的伙伴关系,以实现一种战略上的平衡,而不是过分依赖单一的伙伴。
这些变化,增加了美国未来可能面临其盟友采取更独立立场的风险。
德国这次的强硬姿态,背后有复杂的动因。
在德国表明态度之后,欧盟委员会的反应很快。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都表态支持,愿意共同研究反制美国的方案。即使是过去立场较为摇摆的荷兰和丹麦,也开始与德国沟通,商议可能的报复性清单内容。
这是近二十年来,德国首次在欧盟内部,牵头对美国的贸易政策提出正面挑战。德国不再像过去那样,隐藏在"集体决策"的背后,而是站到了前排。
欧盟方面已经准备了一份价值720亿欧元的反制商品清单。
一旦谈判最终破裂,这份清单就会被启动。
欧洲似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如何用类似的方式进行回击。
面对整个欧洲的联合行动,美国方面有些被动。
白宫方面延续了强硬的口吻,警告德国不要"破坏互信",并威胁取消能源协议中的豁免条款。美国财长耶伦也公开表态,指责德国的行为"严重损害了跨大西洋关系"。
这些外交辞令似乎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
德国议会中,甚至有议员在推动一项名为"对等外交机制"的改革。这项改革的目的,是从制度上减少德国政策对美国的路径依赖。
这个局面,让华盛顿陷入了两难。
如果真的开启全面的贸易争端,美国自身的经济也会受到损害。但如果就此让步,又会影响其国际形象。
牌桌上的形势,已经和当初不一样了。
中国保持着观察的姿态。德国已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而美国,则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
这场大国之间的博弈,结果如何还很难预测。
但有一点是清晰的: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增加,美国的选项在减少,而德国,则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