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智元机器人选择"借壳"路线:7月8日宣布以两步走收购上纬新材(688585.SH)约六成股权,先以9.41亿元受让29.99%股份,再启动11.6亿元要约收购剩余37%,合计耗资逾21亿元。
引用雪球网
消息一出,上纬新材股价7月9日至17日连续7个20cm涨停,区间最大涨幅超200%,公司不得不三发异动公告提示风险。与宇树不同,智元2023年才成立,虽估值已达150亿元,但产品仍处早期交付阶段,试图借上纬新材的上市平台快速获得融资与信用背书。
两条路径,折射出同一赛道不同生存策略:宇树用利润与量产证明商业化,选择标准化IPO;智元用资本与并购抢时间窗口,押注借壳后的资产注入。短期看,上纬新材的暴涨体现了市场对"机器人概念股"的饥渴,但8连板后动态市盈率已超百倍,一旦智元后续资产整合不及预期,高估值或将迅速反噬。反观宇树,若10月顺利递表,以120亿元估值登陆科创板,对应2024年估算净利润的PE约30倍,留给二级市场的想象空间反而更大。
政策端也在为行业添柴:湖北、广东百亿级产业基金落地,深圳、上海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新质生产力"核心目录,补贴覆盖研发、量产全周期。需求端,工业巡检、柔性物流场景订单爆发,国产供应链把整机成本从30万元打到10万元以下,商业化临界点提前到来。资本端,2025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已超173亿元,腾讯、阿里、美团、红杉等头部机构悉数进场。
然而,泡沫警钟同样敲响。具身智能尚未出现大规模可持续盈利的案例,部分企业估值已提前透支未来五年成长。2018年"AI视觉四小龙"的融资狂欢与随后的估值崩塌,成为投资人反复提起的教训。宇树能否用持续盈利打破质疑,智元借壳后能否快速注入优质资产,将共同决定这场资本竞赛的最终赢家。
对于二级市场而言,上纬新材的短线资金狂欢或许已近尾声,而宇树科技的IPO进程才刚刚开启。真正的长期价值,仍取决于谁先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真正跑在工厂、仓库与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