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绕开中国?德国通过废料回收提取稀土仍遇阻

2025-11-13 11: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当欧盟试图构建"本土供应链堡垒"时,德国回收企业正深陷多重困境。

据《日经亚洲》12日报道,德国如今加速推进关键矿产与稀土回收计划,试图降低对华依赖,但即便在该领域,中国的竞争实力仍令其难以匹敌。

今年早些时候,中方依国际惯例出台稀土管制,令一众美西方国家猝不及防,引发德国产业震荡,当地媒体头条充斥着"相关库存耗尽"的警告,并指出该国百万就业岗位依赖相关产业链。

有专家表示,弗赖贝格尔复合材料公司(FCM)的试点回收项目或能为行业带来喘息之机,但需政府和本土产业提供充足支持。

FCM近期建成一座试点工厂,每天有500升废水被送入特殊处理系统。借助霍兹资源技术研究所研发的类病毒有机分子技术,这些废水中微量的镓元素被高效提取。这种被中国严格管制的金属,是制造先进芯片和雷达系统的关键材料。

霍兹资源技术研究所所长古茨默(Jens Gutzmer)表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及技术研发,对原材料领域的创新至关重要。仅这项技术就耗时约五年研发。

该研究所还希望将此技术拓展至其他关键材料,如铱和锗。近年来,HIF还开发了可检测废金属中稀土的激光技术,以及从发光二极管(LED)和荧光灯管中回收稀土荧光粉的技术。

报道称,这些努力与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相契合,法案提出力争到2030年对战略原材料的回收满足自身需求的25%。然而,相关技术的推广仍面临巨大障碍。

废料价格的居高不下抑制了回收业务。数据提供商Metaloop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富铜废料价格今年已上涨11.8%,至每吨794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6.5万元)。

"如今欧洲废料价格过高,中国竞争对手以高价收购废料,再合法出口至中国进行冶炼。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尽管回收产能和试点工厂取得显著进展,但利用率仍未达潜力。"古茨默说。

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了各类稀土材料、稀土金属和稀土氧化物等。 视觉中国

据报道,德国科技集团贺利氏在稀土磁体回收方面也面临利用率偏低的问题。该公司一年前成立的新工厂,原计划每年生产约600吨稀土磁粉,以成为欧洲同类规模最大的工厂,但今年8月,该公司向当地媒体透露,工厂难以覆盖成本。

该公司公共事务经理欣克尔(David Hinkel)10月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他对德国和欧洲的现状感到担忧。"我们明知故犯,一味纠结于价格,仿佛这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欧洲最大原材料贸易商之一的Tradium则表示,欧洲回收企业无法与中国在价格上竞争。

除上述原因外,欧洲回收产业还面临"先天不足"的困境:一方面,每台设备中关键材料的用量通常极少,且磁体深埋于设备内部,提取过程复杂;另一方面,欧洲在该领域起步较晚。

吉泽指出:"美国、日本早已在采矿和价值链投资,欧洲许多项目仍在规划阶段,审批和投资周期漫长。"

Tradium贱金属与稀土高级经理吉泽(Jan Giese)指出,时间跨度仍是关键问题,多数项目最早也要数年才能实现大规模供应。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早已在采矿和价值链领域投资,而欧洲许多地方仍处于规划阶段。审批和投资周期漫长,决策也较为分散。

Tradium总经理马蒂亚斯·吕特此前也曾感叹,"中国人是出色的战略家,着眼长远。欧洲企业往往按季度制定计划,中国则制定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规划。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正是这种战略的结果。寻找替代供应商或建立自主供应链的机会,已经错过了"。

针对稀土问题,中方此前多次作出回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曾表示,中方的主管部门已经就稀土的出口管制政策阐明了立场,中国依法对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目的是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这也符合国际惯例。我们愿同各国加强出口管制的对话交流,维护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