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鸭以前就是从事鸭毛加工的工厂,他们的充绒量极其豪横,让羽绒服仿佛像一个装鸭毛的容器,跟麻袋没什么区别;
雅鹿则是村办服装厂,虽然样式土了些,但花上300块,就能买到一件长及脚踝的羽绒服;
雪中飞则是波司登旗下的子品牌,品质自然也差不到哪去,价格却几乎只有它的五分之一。"
图源:@Sopiaaaaa.
甚至有一些被品牌割了韭菜、于是缩减了过冬预算的中产,也开始买起了县城羽绒服。"羽绒服本身就是一个款式不明显的品类,反正穿起来都像是轮胎人。等你对品牌祛魅了以后,才会后知后觉地发现,实在没必要为了某个品牌logo,交上小几千的时尚税。"
"此外,羽绒服的价格差距,并不在于充绒量上,而是在于毛领、版型设计和品牌溢价上。如果你把羽绒服当成一件大棉被,那么设计上的溢价则可以能省则省。"
当其他户外品牌,都在营销自己的羽绒服,能在零下50度的天气里保持温暖时,打工人却早已对这套话术感到疲惫。
"没有去南极旅游的命,就不要操零下50度御寒的心。既然我唯一的户外活动就是骑电动车,那么穿穿县城羽绒服,也就差不多了。"
当城市里的大牌羽绒服还在卷款式、卷设计时,县城的"羽绒三巨头"想要活下去,就只能卷性价比。
来自山东的95后北漂朱莉,曾经集齐了蒙口和大鹅的"中产两件套",本以为穿上就能暖暖和和过个冬,结果就被北京的冬天狠狠教育了。
"大家穿的都是清一色的黑色长款羽绒服,主打的就是耐造不显脏,你把动辄上万块的羽绒服穿在身上,就得把它供起来用。在食堂吃饭要脱,在户外坐地上拍个照要脱,甚至挤地铁的时候,没座位都不敢上,生怕自己的羽绒服被身边的人蹭脏,还得送去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