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三伏天在人们的耐心等待中已画上句号,今天出伏了,这不仅仅是气象意义上的节点,更是养生转折的关键时刻。
老话常说:"三伏已过秋意浓,出伏防护莫放松。"这既是对古人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的总结,也是提醒我们,新旧交替之际,务必做好身心的准备。
出伏其实是自然送来的
一个信号--暑气未尽,但凉意初显。
从7月20日入伏,到8月18日末伏结束,经历了整整三十天的骄阳炙烤与湿热困扰。
有人以为只要过了伏天,就可以彻底和炎热说再见了,其实不然。正如俗语所言:"出伏处暑前,热气还连绵。"
今年又逢闰月、早出伏,紧随而来的是"秋老虎"的考验,尤其南方可能"热尾巴"持续更久。
北方虽然稍快降温,但"昼夜温差大"也是此时最明显的气候变化,要特别当心。
那么,古人的经验与现代科学在出伏时节如何指导我们的生活?总离不开"1要吃,2不做,忌3样"的贴心劝告。
1要吃:吃莲藕。
吃莲藕
"出伏吃藕,补气清热"。藕性凉,但熟吃能健脾养胃、清热去火。尤其对伏天后食欲不振、口干舌燥的人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可以炖汤、炒菜、煮粥,样样都行。
2不做:不要熬夜、不要贪凉猛吹空调。
第一不做:不要熬夜
出伏后的日照时间开始缩短,人体的生物钟也会逐渐调整。这个时候如果还熬夜追剧、打游戏,极容易打破"阳气收敛"的节奏,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
现代医学也有研究支持。南方医科大学一项2023年的研究发现,长期晚睡人群在换季时节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风险提高近37%。
第二不做:不要贪凉猛吹空调
很多人出伏还舍不得关空调,晚上睡觉非得开着,甚至对着风口吹。殊不知,空调房内空气干燥、温差大,极容易诱发关节炎、颈椎病、面瘫等问题。
忌3样:忌躁辣、冷饮和油腻。
俗话说:"秋燥未收口,辛辣最招尤。"
这个时期万不可贪食辛辣,否则容易加重体内燥热,诱发咳嗽、口干、皮肤瘙痒等不适。
同时,大量寒凉食物如冰镇瓜果、冷饮、螃蟹等,会进一步损害脾胃阳气,使得本就虚弱的消化功能雪上加霜。还有一点需谨记,"贴秋膘"不是暴饮暴食之由头。
大鱼大肉对当今生活来说早成常态,若贪多求肥反而会引发积滞,加重秋乏与燥热。
总结来说,出伏既是暑气渐退的开始,也是蓄力迎秋的转折。"顺天时强身,借食补人生。"
只要根据气候变化,调整作息、饮食与起居习惯,就能平稳渡过由热转凉的关键期,不仅避其锋芒,还能储存阳气,为即将到来的秋冬打下坚实基础。
只愿你我皆能懂得时令,慎终如始,健康平安步入崭新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