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怕丢了"体面",《礼记》说"礼者,敬而已矣",自在才是老人最看重的尊严
听养老院护工聊天,说不少老人刚去时总憋着:吃饭不敢多盛,怕护工嫌麻烦;想上厕所不好意思喊,宁愿自己憋着;晚上翻身都轻手轻脚,怕吵到同房的人。这些在自家根本不算事儿的细节,到了养老院就成了"怕给人添麻烦"的负担。
《礼记》里说"礼者,敬而已矣",可老人心里的"敬",首先是对自己的--在自家,哪怕穿件打补丁的衣裳,跷着二郎腿嗑瓜子,也没人觉得不妥;到了养老院,一举一动都像在"做客",得讲究规矩,得顾着体面,反倒把自己绷得难受。
老话讲"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老人的体面不在穿得多好、住得多阔,而在"自在"二字。在家能随性,在养老院得"收敛",这份不自在,比身体上的不适更让他们难接受。
三、怕儿女落"不孝"名,《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老人总把儿女的名声放前头
小区里王奶奶身体不好,儿女劝她去养老院,她直摆手:"街坊邻居看到了,还以为你们不孝顺,我可不能让你们背这名声。"在老人的观念里,"养儿防老"不光是让儿女给自己养老,更意味着"儿女能把自己放家里照顾",这才是外人眼里"有福气"的证明。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意思是孝顺的极致是让父母受尊重。可在老人心里,自己去了养老院,别人难免背后嘀咕"儿女不管了",这比自己受委屈还难受。他们宁愿自己多扛点,也不想让儿女被戳脊梁骨。
就像老话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老人一辈子为儿女着想,到老了还在操心"我去养老院,会不会让儿女抬不起头"。这份藏在拒绝里的体谅,比任何话语都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