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过紧日子,也是保持弹性、加强防备的题中之义。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要少花钱、不花钱了。
恰恰相反。在民间投资依然相对疲软的当下,国有资本更要担起"挑大梁"的角色。要知道,今年1-4月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还是靠国资。其中,国有控股资本增速6.2%,民间投资增速0.2%。
事实上,为了激活经济,国家给地方发了两个大礼包:14万亿的债务置换,和专项债扩容补充。这就好比给饿了三天的壮汉,端上满汉全席,大块的红烧肉管饱管够。
历史经验表明,每当地方手头宽裕,更容易犯"富贵病",总有些"聪明人"会出来,修个景观喷泉比水库还气派,修个办公楼豪华程度堪比白宫。
所以,重提"八项规定""过紧日子",也是未雨绸缪,提前念个"紧箍咒"。
相比起2013年的版本,修订条例中新增的几条,都与这个指导思想有关,可谓慎重。新增的第七条、第十四条内容分别强调:
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重大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浪费,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和结构,加强政府投资全生命周期管理,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完善"半拉子工程"、已建未用项目等科学处置程序办法。
背后的目的,一方面防止地方化债松绑后,报复性挥霍;另一方面继续压制非必要支出,倒逼市场要素向实体经济回流。
简而言之就是,一定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出成效,拉动增长,惠及民生。
多一分浪费,就少一颗子弹。
对于必须打赢的国运之战来说,每一份力量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