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下午快下班时,办公室里隐约飘着讨论聚餐的声音--有人说"今晚去吃新开的火锅",有人问"要不要订个大包间",我手头忙着赶一份报表,没太在意,想着要是喊我,总会有人来搭话。结果到了六点,报表刚好做完,我收拾好东西,看办公室里的人要么低头戳手机,要么假装整理文件,没人提聚餐的事,我便按往常习惯关了电脑,背上包走了。
走出写字楼时,晚风有点凉,我心里其实闪过一丝委屈--入职快一年了,虽然不算跟所有人都熟络,但之前部门聚餐也都喊上我,这次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转念一想,或许是他们临时决定的,忘了通知?又或者是只喊了关系更亲近的几个人?没再多想,我去菜市场买了点青菜和排骨,回家给自己炖了锅排骨汤,边喝边看剧,倒也自在。
没想到第二天一进办公室,气氛完全不对。座位旁边的小吴偷偷拽了拽我的衣角,小声说:"你昨晚没去聚餐,王姐她们急坏了,还以为你生气了。"我愣了愣,刚坐下,部门主管李姐就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打包盒,笑着说:"昨晚本来想喊你的,结果小张说你报表没做完,怕耽误你,想着等你忙完再叫,没成想你到点就走了,手机还关了机。我们点了好多你爱吃的虾滑,特意给你留了一份,快趁热吃。"
我这才明白,原来是场误会。小张坐在我对面,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对不起啊,我昨天看你一直在赶报表,眉头都皱着,就跟大家说先别打扰你,等你忙完我们再打电话叫你,结果忘了你平时下班就关机,打了好几个都没人接,王姐还以为你是故意不接的,昨晚聚餐时一直念叨'是不是我们哪里得罪她了'。"
看着大家略显局促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我还以为是你们聚餐没喊我呢,昨晚回家炖了排骨汤,比火锅还香。"这话一出,办公室里的气氛瞬间松了下来,王姐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你这丫头,也不跟我们说一声,害我们瞎担心。下次不管有事没事,要是没喊你,你可得主动问啊!"
后来我才知道,昨晚聚餐时,大家因为没联系上我,还特意商量着今天要怎么跟我解释,有人说"要不再补请她一顿",有人说"给她带杯她最爱的奶茶",没想到我压根没往心里去。这件事之后,办公室的氛围反而更亲近了--以前大家有活动,总习惯"默认"别人知道,或者只跟熟的人说,现在都会特意在群里喊一声"所有人都来啊",生怕落下谁。
其实在职场里,这种"误会"很常见。可能是一句没传到的话,可能是一个没及时发的通知,就容易让人多想。但反过来想,很多时候并不是别人故意冷落你,而是大家都有自己的忙碌,难免会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当时我因为没被喊去聚餐就生闷气,或者第二天上班摆脸色,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还可能让同事之间的关系变得尴尬。
这件事也让我明白,职场里的人际关系,不需要小心翼翼地猜测,更需要坦诚的沟通。如果当时我走之前多问一句"你们今晚聚餐吗?算我一个呀",就不会有后面的误会;如果同事们一开始就直接喊我,而不是"怕耽误我",也不会有这场"虚惊"。后来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都会主动开口:"你们周末要不要一起去探店?"或者"下次聚餐记得叫我,我好提前安排时间"。
现在,我们部门的聚餐不再是"小圈子聚会",而是每次都会全员参与。有时候有人加班来不了,大家还会特意打包好食物送过去,或者等下次再补请。办公室里的氛围也越来越融洽,不再有以前那种"疏离感",大家不仅是工作上的伙伴,私下里也成了能一起聊天、一起分享美食的朋友。
其实不管是职场还是生活中,很多矛盾和误会,都源于"不说出口"的猜测。与其自己在心里琢磨"是不是我哪里不好",不如主动迈出一步,多一句询问,多一次沟通。就像这次聚餐的误会,看似是件小事,却让我们学会了更在意彼此的感受,学会了用更坦诚的方式相处--而这份坦诚,不仅能化解不必要的烦恼,还能让人际关系变得更温暖、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