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试图利用克什米尔的枪击事件来做文章:一是转移印度国内矛盾,二是展现印度的地区霸权野心;三是讨好美国以换取印度在与美方的关注谈判中获利,然而,局势的发展并不如莫迪所愿,他现在是骑虎难下,左右为难。战,少有支持者,不战,将遭到印度国内鹰派的反对。
首先,印度在枪击事件发生后,立即指责巴基斯坦是幕后支持者,向巴方追责,表示要报复,印度政府虽未提供证据,但指控巴基斯坦为幕后支持者,巴基斯坦则坚决否认。但是,作为报复,印度于4月23日宣布终止该条约,切断流向巴基斯坦的河水(占巴农业灌溉的80%),并停止共享水文信息。关闭两国唯一陆路口岸,停发巴基斯坦公民签证,驱逐外交官及军事顾问。还在边境部署布拉莫斯导弹,并利用上游水坝(如巴格里哈大坝)控制水流。还宣布搞军演,并在边境向巴方士兵射击。莫迪政府已经展开了架势,似乎非以军事手段来报复巴方不可,然而,巴基斯坦并不服软,很快展开反制:宣布暂停与印度所有贸易,关闭领空禁止印度航班,减少外交使团规模。巴军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JF-17战机挂载核弹头巡逻。很明显,巴方做好了与印度开战的准备。
莫迪
在此时刻,莫迪所面临的局势比较严峻,或许,他对于对巴展开"全面战争"并没有获胜的把握,而且,真正与巴方开战,印度经济未必能承受得起,所以,莫迪未必不想找台阶下,只是,现在找不到适合的台阶,如果他选择的台阶不够硬,那么,印度国内的鹰派会骂他太怂了,会强烈反对他,他堵不住这些人的嘴,威望将大大受损;而且,美国似乎也不认同莫迪采取软化的立场,美国想利用印巴冲突图谋不轨,借机搞乱南亚,破坏印巴经济走廊和中国在"一带一路"方面与南亚国家的合作成果,以此来遏制中国,推动美国的所谓"印太战略"。此外,莫迪想通过报复巴基斯坦,满足美国的要求,以此来讨好美国,为其在关税谈判中获利,如果放弃对巴军事行动,莫迪此目的将落空,所以,莫迪退不了,只能继续表示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