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参与者都会进行2个阶段试验,按照2种不同时间表吃相同的饭菜:①早进食,在早上9点、下午1点和下午5点左右吃三餐;②晚进食,在早食基础上推迟250分钟,即在下午1点、下午5点和晚上9点左右吃三餐。每个阶段为6天,在两个阶段之间会有3~12周的调整期。
研究人员定期记录了参与者的饥饿感和食欲情况,并收集了血液样本、体温水平、能量消耗以及身体脂肪组织样本,比较两种进食模式发现:
1. 晚进食会影响食欲调节激素
与早进食相比,晚进食会使饥饿概率从10%左右增加到20%。参与者想吃东西或者暴食的欲望会加大,对高碳水、肉类、重口食物、乳制品等的渴望也会有所增加。
2. 晚进食会降低白天醒着时的能量消耗
延迟进食使参与者在白天醒着的16小时中,能量消耗比早进食的少5.03%。
3. 晚进食会改变脂肪组织的基因表达
其中,与脂质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绝对数量上)改变得最多,脂肪分解减少了,脂肪合成增加了,脂肪也就囤起来了。
吃饭晚增加患病风险
长期不按时按点吃饭会影响人体各个系统的工作,对健康极为不利。
!
导致肥胖
长时间饥饿让人对食物非常渴望,更爱吃拆袋即食的垃圾食品,再加上缺乏运动,热量过剩,易导致发胖。
!
增加中风几率
2011年欧洲心脏学会年会上公布的研究显示,晚饭吃得越晚中风几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