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六:中暑后吃退烧药
很多老百姓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操作,就是身体发热想赶快把退烧药用上去。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的体温过高,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外周血管扩张、出汗增加来散热,对于中暑导致的体温升高,其作用机制并不适用。而且,中暑时身体可能已经处于脱水状态,服用退烧药后大量出汗会进一步加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能导致病情恶化。中暑后应采取物理降温等正确方法。
曹冬雪介绍,轻症中暑表现为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体温升高至38℃以上,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昏迷等。
"中暑主要通过预防来避免。"曹冬雪建议,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活动,尽量待在阴凉通风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如果已经发生中暑,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冷敷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以降低体温;让患者适量饮水,可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但不要一次大量饮水,以免引起呕吐;若患者病情严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