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就不得不感慨波音这个"美利坚北方工业长子"那极强的融资能力了,这100亿美元说借就借到。只不过在如今美国高利率货币政策之下,这借款成本可是不得了啊……波音债务也从523亿美元飙升到579亿美元了。不知道奥特伯格看到这财务状况时,会不会两手一摊背过气去?
流血的收购
民机部门一直是波音的现金奶牛,也是主要利润来源。但由于两次737MAX的打击使得民机部门严重受创,反而造成巨额亏损。而对奥特伯格来说,要解决波音错综复杂的困局,必须先从民机问题入手;要解决民机的问题,首先得恢复交付;而恢复交付,需要改善质量;改善质量,需要重整供应链;而重整供应链,需要收购势必锐。因此一圈下来,还是落到了收购势必锐这事上。
势必锐和波音的关系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作为势必锐工厂的前身,波音威奇塔工厂的历史与波音这个名字的历史几乎一样长。在波音出售之前,威奇塔工厂几乎给波音所有机型生产部件或者机身,员工数高达12600人,厂区规模与波音充满传奇色彩的艾弗莱特工厂接近。威奇塔工厂的机身生产是一种人力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虽然对波音供应链很重要,但是让波音财报的净资产回报率变低了。也因此2005年波音CEO斯通西弗(也是麦道的末代CEO)选择将威奇塔工厂以12亿美元的价格(包含3亿债务)打包出售,成为了如今的势必锐。
而在今年7月1日,为了解决生产质量问题,波音宣布了收购势必锐的方案,总金额为83亿美元(包含36亿美元的债务)。由于收购需要47亿美元的现金,而波音如今现金流濒临枯竭自然是掏不出这么大一笔钱的,因此收购方式是"以股易股",即势必锐的股价锁定为37美元一股(当时美股市场股价为32美元)溢价收购,用交易完成时波音的股票价格进行股票交换--对于常年沉迷于使用现金进行股票回购的波音来说,收购的现金那是没有的,但是交换用的股票那绝对是足够的。
19年前12亿美元出售,现在用83亿美元买回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可真是奇妙啊。
但由于势必锐的客户不仅仅只有波音一家,还有空客,因此必须将势必锐的空客部分剥离出来,不然就要闹出"波音给空客生产机身"这种笑话了。因此势必锐为了能够成功出售给波音,与空客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三方协议。
在协议中,势必锐将涉及到空客业务的四座工厂出售给空客由空客运营,售价为1美元--你没看错,四座工厂售价1美元。当然空客不仅仅是花1美元得到四座工厂,它还会得到势必锐"倒贴"的5.59亿美元的补偿,作为接手这四座工厂的代价。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倒挂,原因是这四座工厂是亏本运营,势必锐算是花钱甩包袱了,而这笔钱最终会变成收购成本的一部分,由波音进行买单。你看,哈耶克的大手是不是很神奇啊?
也因此,波音收购势必锐被视为一场流血的收购。势必锐的股东和空客赚得盆满钵满,而波音耗费巨资得到了一个亏损严重而又士气低下、问题一堆的工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来解决问题并重整供应链。但对波音来说,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时间与资金了。
纵使奥特伯格天纵奇才、波音董事会全力支持、波音上下齐心协力想要打个翻身仗,但客观困难摆在这,也不是那么容易解决问题让波音重回正轨的。波音的问题不是一场收购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换个CEO就能破局的。波音所面临的问题正是美国制造业衰退的一个缩影,从社会面影响到了企业的生产线,而这不是波音一家所能解决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