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除日”,牢记“1不忘2不拿3不留”

2025-10-09 13:39  头条

屋檐下晒冬被的主妇,场院里擦拭农具的老汉,田埂边清理杂草的农人--这些看似普通的举动,藏着老祖宗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晨光微露时,檐下的青瓦缀着秋露,桂香裹着凉意漫进窗棂。今日农历八月十八,老辈人称为"除日"--一个藏在秋分与寒露间隙里的日子,既非除夕,却同样承载着"除旧布新"的深意。

国庆长假的喧嚣刚落幕,返程的行囊尚带余温,恰是借这"除日"之机,为生活按下重启键。

五件宜做之事: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

扫屋尘,除的是晦气更是心障。江浙有谚:"八月十八扫檐尘,灶王见了笑盈盈"。旧时扫尘,需用竹枝扎的软扫帚,从门槛向内轻拂,再将灰尘以红布包裹弃于村外,寓意"晦气不入门"。

而今虽不必拘泥古礼,但秋燥渐起,夏季潮气与浮尘交织,易生霉菌。此时清扫,不仅是辞旧迎新的仪式,更是健康之需--研究称秋季定期打扫可降三成室内PM2.5。窗明几净时,仿佛连心头的滞涩也一并拂去。

理旧物,断舍离中见天地。"除日不囤旧,仓满粮不陈"。农人深知,新稻进仓前必先清空陈谷;现代人亦懂,衣柜塞满旧衣,新风便难入。心理学中的"空间整理效应"与此暗合:物理空间的井然,能消解焦虑,重获掌控感。

今日不妨翻箱倒柜,将冗余旧物或赠或弃,学《朱子家训》中"瓦缶胜金玉"的质朴智慧。一件褪色衫、一本旧日历,舍去的是物,迎来的是从容。

清田埂,除隐患亦除心忧。长江流域曾有"除日祭田头,虫鼠不咬豆"的习俗。农人以新谷蒸饭、艾草扎束,敬谢土地后便清理田埂杂草。这并非迷信--秋后田埂是害虫越冬的温床,此时除草可减半来年虫害。

看似粗朴的劳作,实含生态防治的智慧。城市人无田可清,却可修剪枯败绿植、整理凌乱阳台,借一方草木的焕然,喻示心田的秩序新生。

备冬衣,御寒保暖迎霜降。祖母常说:"八月十八晒冬被,一冬暖和不受罪"。太阳升起时,家家户户抱出棉被衣物晾晒。阳光的味道,是冬日最好的预备。这不仅是实用准备,更是一种对季节更替的敬畏与顺应。

烹暖食,润燥养阴安身心。母亲总在这日熬一锅梨汤,放几颗红枣、几片百合。"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秋燥伤人,需以温润食物安抚。简单的烹饪,是对家人最质朴的关爱,也是"除日"里一种向内滋养的智慧。

三件忌讳之事:顺应自然的古老警示

不动土建房,破旧莫急添新。"除日动土,家宅生苦"。古人认为此日宜"破"不宜"立",因动土建房会扰乱新旧交替的节奏。

从现实看,寒露后温差大,土壤易板结,墙体易裂;且正值"三秋"农忙,人力分散,强行动工反易生险。生活亦然:假期结束伊始,莫急于立宏图大志,先稳心态、调作息,方是长久之道。

不争吵斗气,以和为贵养正气。老人叮嘱:"除日吵架,一年不顺"。秋日本易悲愁,若再添怒气,更伤身心。家中长辈在这日特别和颜悦色,邻里相见也分外客气。这不仅是人际智慧,更是养秋之道。

不熬夜贪凉,早睡早起养精神。"白露不露身",八月十八后,夜凉如水。古时人们这日早早闭户,点灯闲话,不外出嬉游。如今虽无需严守,但早睡一节,避寒一分,正是顺应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傍晚时分,夕阳给院落镀上金边。晒过的棉被蓬松温暖,整理过的房间空旷清爽,厨房里飘着梨汤的甜香。孩子们在洁净的院子里追逐,老人眯眼望着天际,喃喃道:"除得好,除得好啊。"

八月十八,是秋日长卷里一页浅黄笺注--它提醒我们,"除"不是终结,而是为"新"铺路。当檐下冬被晒足阳光,当田埂杂草化作春泥,当心绪如整理后的衣橱般明朗,便知老祖宗的"除日"哲学,早已将时光的密码藏于扫帚与秋风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