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夏至到,农事忙。"就像夏至一到,农村里的农活就多得不得了,农民们忙得不可开交,这时候就体现出"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这话的意思了,夫妇俩常常得昼夜分工干活。毕竟,天气对庄稼的影响太大了,农民们都盼着风调雨顺,可老天爷的心思哪那么好猜呢?
咱们都知道,夏至过后,暑热是一天比一天厉害,小暑就是暑热积累的开始,它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三伏天即将登场的时候。
关于小暑,民间有不少有趣的说法,像"小暑在头,七月大旱;小暑在尾,七月大水",是不是很有意思?这就是老祖宗根据农历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用来预测小暑后的天气呢。
因为农历有闰月的变化,所以小暑在农历里的时间就不固定,可能在月头、月中或者月尾,不同的时间预示着不同的年景。
那今年小暑在什么时间呢?今年小暑是7月7日4时05分左右入节,农历时间是六月十三,在月中呢。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小暑在中,雨热都中",看来今年是个不错的年景,晴天和雨水都比较均衡,对庄稼生长有利。
说到这,顺便也给大家讲讲2025年入伏的时间表吧。有句口诀叫"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那么第三个庚日就是7月20日,所以今年入伏时间是7月20日,初伏从7月20日到7月29日。
中伏呢,因为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不过立秋时间早于第五个庚日,所以中伏只有10天,从7月30日到8月8日。末伏就是8月9日到8月18日。了解了入伏时间,大家就能提前做好防暑准备啦。
再说说夏至下雨好不好。民间有很多相关的俗语,比如"夏至有雨十八落,夏至无雨干断河",意思是夏至如果下雨,后面可能连着下18天;要是夏至晴天,后面可能雨水就少,甚至会干旱。
还有"夏至大烂梅雨当饭",说的是夏至下大雨,梅雨就来得早。那闰六月好不好呢?今年农历就有个闰六月,俗话说"三年两头闰,难得闰六月"。
从农事角度看,闰六月让夏季时间延长,庄稼生长周期变长,理论上有利于丰收,但也可能让三伏天延后,雨热同期,容易引发洪涝,像古代典籍里就有"闰夏多雨,伏气不扬"的说法。
最后说说小暑天晴好还是下雨好。农谚里有"雨打小暑头,45天不用牛",意思是小暑当天下雨,接下来45天雨水多,人都没法下地,更别说牛了。
还有"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要是小暑阴天,大暑就会很热。"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小暑晴天热的话,大暑反而凉快。"小暑一声雷,高田车牛回",小暑打雷,预示后面降水多,不用牛车灌溉了。不过这些说法都有区域性,不能一概而论。
雨打小暑头,寡妇也发愁
首先,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如果小暑这天出现了降雨,那么村里的寡妇也会跟着发愁。其实这句谚语反映的是,小暑这天的天气变化对未来整个夏季的天气会有影响,而这种不确定性就会让寡妇发愁,害怕粮食的收成不好,无法养活自己。
据了解,小暑到来之时,南方中稻开始进入孕穗期,此时就需要追施穗肥,促进稻子产量;而北方夏玉米则处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期,此时也需要大量水分的供给;还有棉花也进入到了开花结铃期,也需要水分支持。
其实啊,这些节气和天气的说法,都是老祖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虽然不能全信,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过去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咱们现在有了科学的天气预报,但这些老话也不能忘,它们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让我们知道,不管时代怎么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紧密相连,我们都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收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