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转型与创新,探索新的增长点。市场在变,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文和友可以尝试减少对单一文化体验的依赖,增加更多创新元素。比如,从超级文到+超级演+超级秀+超级宴的城市超级聚场。
"只有找到文化体验与市场惊艳的完美结合点,文和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再次创造属于自己的'排队神话'。"马通说。
餐饮造景时代落幕期将至
自2021年以来,北京和平菓局、武汉利友诚、福州M17……由长沙文和友带火的一系列"造景模式"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网红打卡地被网友们戏称为"文和友分友"。然而,时至今日,这类模式似乎正在逐渐"失灵"。
以福州的M17为例,这里主打复古风,还原了八九十年代的城市记忆。如今,"昔日繁华已经不在""很复古,可惜有些冷清""已经是过气网红"等评价帖子比比皆是,甚至有网友推荐"人少,适合去拍照"。
网红国潮品牌"汉口二厂"也曾在2022年开了一家体验店,主打复古风,甚至还有樱花树、摩天轮打卡区等,首创国潮"厂文化"立体场景呈现。然而,2024年上半年,该门店被曝关闭、欠薪,法人甚至被限制高消。
在广州文和友、深圳文和友,年轻人更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打卡,寻找网红机位,与朋友们分享,而非实际在文和友进行消费。
仔细梳理后不难发现,这些"景点式餐饮"的模式有很多共性:流量虚高,顾客拍照需求大于实际消费,且复购很低;主打情怀和文化,但批量复制的内容,又缺乏真正的文化底蕴。
当年轻人消费习惯改变,不再愿意为"造景溢价"买单,"景点式餐饮"的批量复制策略就暴露出缺乏独创性和文化底蕴不足等诸多问题。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魏翔观察,目前造景式餐饮(或综合体式餐饮)的确压力山大。如果说它要开始落幕,可能有点过了,但从业态形式上来说,它的式微是毫无疑义的。
造景式餐饮的发展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处在消费或者餐饮需求的高涨期(对消费者价格不敏感,更加注重消费环境),二是要克服商业综合体+美食城形式的造景式餐饮的缺点。
然而,现阶段国内的服务经济更关注绿色化、个性化以及低成本。此外,造景式餐饮不仅是商业综合体+美食街,还必须同时具备有当地特色的本土文化特征,其具体表现是不走规模经济、走分工经济的道路,并需要投入大量的设计成本、文化内容成本和特色打造成本。
基于上述两个条件,造景式餐饮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亟需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魏翔建议,一是造景式餐饮要转变高成本投入的方向,把更多的成本投向内容设计、文化禀赋等方面,倒逼自身改变目前连锁复制的模式,变成单体或者单店的地方特色模式;二是造景式餐饮要注重把品牌的连锁化转换成内容的可持续化。
例如,1990年后美国在出现连锁餐厅退潮期间,兴起了另一种坚持特色理念和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的隐形连锁模式。强调使用当地绿色食材,招聘当地服务员,推广当地特色文化,餐厅名字当地化……尽管投资人是统一的,经营理念是统一的,但从餐厅的表面和服务上却很难看出连锁化的痕迹。
在消费降级的时代,当顾客不肯为溢价买单,造景成本就变成了一种高昂的支出,最终可能导致餐厅、场域的关闭/失败。因此,从顾客体验的角度创造消费价值,是未来造景式餐饮不可逆也不可忽略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