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6时30分,南昌市曲协名誉主席万新明因病在南昌去世,享年68岁。万新明被誉为"江西笑星"。他是相声演员,但说的是方言相声。这一篇萧陶就来说说万新明。
万新明,艺名"小筱贵林"
01
万新明的父亲名叫万笑玲,生于1915年,卒于1986年。早年,万笑玲在南昌一家袜厂当学徒。袜厂倒闭后,他流落街头,跟随河南坠子艺人郭少春学艺。1942年,万笑玲遇到了流落到赣的上海滑稽艺人筱福林。筱福林本名陈国庆。五十年后,上海滑稽界出了另外一个陈国庆,人称"阿庆",但此陈国庆非彼陈国庆。
筱福林觉得万笑玲是干这行的料,破例收他为徒,赐艺名"筱贵林"。筱贵林跟随师父回上海,在上海学艺三年。1945年,筱贵林才回到南昌,依旧走街串巷,靠卖艺为生。
南昌人听不懂上海话,筱贵林就用南昌话表演,把笑话与评书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一艺术形式后来被命名为"南昌谐谑故事",于2008年被列入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万新明出生于1958年。筱贵林老来得子,不希望自己的宝贝儿子走自己的老路。可万新明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往往父亲讲完一个段子,他就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特殊时期开始后,筱贵林全家下放到农村。万新明也跟着吃了不少苦,学过理发、木工。他最想跟随父亲学艺,可父亲就是不答应。
靠着不懈的努力,从业余走到专业
特殊时期结束后,筱贵林被落实政策,万新明随父亲回到南昌。万新明卖过冰棍,干过苦力,后来被街道办的工厂招进去当翻砂工。他不想一辈子都在火炉边干这重体力活,就瞒着父亲参加南昌文化宫工人艺术团。他白天上班,晚上演出,虽然辛苦,但乐此不疲。
03
1990年,万新明跟几个朋友自办演出,还给自己取了个"小筱贵林"的艺名。受没受浙江猴戏演员小六龄童的影响,萧陶不知道,知道的是小六龄童的父亲叫六龄童。这里萧陶多说一句话。小六龄童的弟弟章金莱(艺名六小龄童)后来因出演电视剧《西游记》而声名鹊起。
小筱贵林说的是南昌方言相声。南昌话,据说至少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它是赣方言的组成部分,流行于南昌城区以及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等地。
南昌方言相声的创始人是筱贵林。小筱贵林起初就是模仿,说的全都是父亲的作品,后来他找了个搭档,两人说对口相声,一个说南昌话,另一个说普通话,南腔北调,南北混搭,效果出奇的好。
成名后,奇志和大兵裂穴了
湖南的奇志和大兵也是这种混搭。奇志是北方人,说普通话,大兵是长沙人,说长沙话。奇志和大兵从湖南走向了全国,成为长江以南唯一一对著名相声演员。小筱贵林没有他俩幸运,始终没能走出南昌。究其原因,除了父亲去世得早外,就是没遇到贵人。
03
筱贵林生前没看过儿子的演出。他一直反对儿子干这行,到死都没改变过。为了告慰父亲在天之灵,也为自己圆梦,小筱贵林于2011年在南昌创办贵林社。贵林社是南昌乃至于江西唯一一家民间相声班社。打这以后,每周六小筱贵林都带着徒弟到八一公园免费演出,把欢乐和笑声送给南昌市民。
讲话者为小筱贵林
2012年,小筱贵林为父亲办了一场从艺80年活动。那时,筱贵林已经过世26年。既是纪念父亲,又提高了贵林社的知名度,可谓一举两得。
2016年,贵林社"老南昌茶馆"正式开张营业,至此班社才有了自己的演出场所。小筱贵林曾立志要把贵林社办成南昌的德云社。别说贵林社,就是实力雄厚的青曲社也没能成功复制。
2017年,小筱贵林的徒弟阿志为师父办了一场从艺四十周年活动,请来"单口大王"方清平以及影视演员陈龙等明星大腕。阿志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主持人。
结束语
毋庸讳言,无论是筱贵林,还是小筱贵林,出了南昌以及周边地区,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就是因为方言有它的局限性。
为写此文,萧陶本想听听小筱贵林用南昌话说的《报菜名》,可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不是怕听不懂,而是真听不懂。方言就是乡音,乡音难忘。方言不能丢,但方言文化只能深耕于属于它的那片土壤。
愿小筱贵林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