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颗,中国成功研发

2025-10-16 09:17  头条

全球首颗二维混合架构闪存芯片问世了,中国突破'卡脖子'难题!2025年10月9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周鹏-刘春森团队宣布成功研制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长缨CY-01"。这项突破攻克了二维材料工程化的世界难题,以94.3%的芯片良率证明了其产业化潜力,远远超过了集成电路制造89%良品率的优异线,在半导体行业掀起一场"降维打击"式的技术革命。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周鹏-刘春森团队

首先,为何称其为"革命"?正是由于这是二维芯片的颠覆性优势。

1看速度与功耗方面的大飞跃。传统闪存而言,其读写速度在毫秒级,但是功耗较高,使其成为3算力发展的瓶颈。然而,二维芯片:是基于"破晓"原型器件的400皮秒超快存储能力,比传统闪存快100万倍,创下了全球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的最快纪录,且能耗降低两个数量级(0.644皮焦耳/比特),解决的是"存储墙"的大问题。

2看材料与结构的创新。传统芯片依赖的硅基材料,工艺上已逼近物理极限。二维芯片,则是采用原子级厚度(1-3个原子)的二维材料,相当于不到1纳米,如"蝉翼"般轻薄,通过模块化集成方案与现有硅基互补金属氧化物传统半导体CMOS工艺融合,所以,是无需改造产线即可量产。

3看工程化的大突破。该团队通过 "先分后合"策略:先将二维存储电路与CMOS电路分离制造,再通过微米级高密度互连技术集成,这也正是这项核心工艺的创新下,才实现了芯片良率高达94.3%,这是远超商业化门槛(89%),攻克的是二维材料易破裂的难题。

其次,是与传统芯片的区别在于从"堆砌工艺"到"协同设计"的飞跃。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架构革新。传统存储体系依赖的是多层结构(内存-硬盘-缓存),数据调度效率较低。而"长缨CY-01"采用二维-CMOS混合架构,支持的是8位指令与32位高速并行操作,实现了单层通用型存储,大幅提升的是数据的存取效率。这样的性能大提升,对当前的 美国苦苦对我们卡脖子的AI 计算系统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2是技术路径上差异。传统技术,依赖的是EUV光刻机等昂贵设备,受制于国外技术封锁。而二维技术,则是通过ATOM2CHIP系统将二维材料融入现有生产线,就可规避光刻机的限制,为中国半导体自主创新开辟新路径。

新突破非常值得展望的应用前景又如何呢?从AI到日常设备均可实现

首先是破解了我国AI算力的。瓶颈。当前AI系统受限于存储速度,二维芯片的皮秒级响应可替代现有显存,可让大模型训练效率提升数倍。

其次是泛在化应用前景广阔。未来3-5年,该技术将很快可推广至个人电脑、移动设备、物联网等领域,其低功耗特性可延长我们手机的续航时间,并克服高低温下的不可用,因其高温适应性可下低-40℃、上高至85℃,支持极端环境使用。

再者,是产业意义看有望推动让国产半导体转向领跑。目前,全球存储市场主要由美韩企业垄断,市占率超90%,二维芯片的诞生,有望打破现格局,成为中国集成电路的 "源技术" ,推动国产半导体从"跟跑"转向"领跑"。